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历代名人关于聊城的诗篇

历代名人关于聊城的诗篇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1-01

永济道中寄诸舅弟

宋 王安石

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

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

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

辛夷树下乌塘尾,把手何时得汝曹。

注释

(1)永济道,唐大历七年(772年),曾分临清置永济县。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宿高唐州

宋 文天祥

早发东阿县,暮宿高唐州。

哲人达几微,志士怀隐忧。

山河已历历,天地空悠悠。

孤馆一夜宿,北风吹白头。

作者简介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此诗为作者在潮州被俘获后,押送大都(今北京)路上所作。

别冠氏诸人诗

金 元好问

东舍茶浑酒味新,西城红艳杏园春。衣冠会集今为盛,里社追随分更亲。

分手共伤千里别,低眉常愧六年贫。他时细数平原客,看到还乡第几人?

注释冠氏,即今冠县,古代为冠氏邑。

作者简介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百九十七篇。从《续夷坚志》和元好问的其他诗文中,我们发现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列子》的影响相当大。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创作背景简介

自蒙古民族崛起于漠北,铁骑频频南犯,金王朝不堪其扰,虽将京城南迁至汴京亦未能避祸。自1231年起,蒙古大军在窝阔台的统帅下,开始了灭金的最后战役。汴京被长期围困,粮草断绝,升米价银2两,王孙公子多有沿街乞讨者,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1233年4月,金留守汴京的西面元帅崔立开城投降,将皇室宗亲、后宫嫔妃五百余人献给蒙古,后男性被杀,女性被掠往草原。当时,元好问正任左司都事(正七品),和许多官员一起成了俘虏,被押往聊城监管,开始了在鲁西六年的亡臣生活。这六年,他国破家亡,身陷囚拘,亲友离散,困顿屈辱。在痛定思痛的反省和思考之中,元好问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期间,他创作的“丧乱诗”,把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寄予吟哦,以沉郁苍凉、慷慨悲歌而成为他全部诗作中的上品。

过东方朔庙

元 张养浩

先生高识过当时,谁道偷桃旧小儿。

揖让不逢三代盛,滑稽聊免一身危。

草荒汉构去承宇,苔蚀颜收雨涩碑。

我亦从来恶苟礼,斜阳遥望酹空厄。

注释

高唐县博物馆碑刻陈列室现存有重修东方朔庙碑等。元代的重修东方朔庙碑,碑文记载较详细。东方朔是汉武帝时的一个杰出人物,在政治、思想、军事、文化方面有很多的建树。他刚出道时就是一位文武全才,而后五、六十年之间,他置身危机却无所畏惧,其为人为文品格之高妙,受到举世称赞。而且,他在实现这些成就时,为后代留下许多意味隽永的奇智佳话。有人认为他是可以和儒圣孔子、兵圣孙子并称的“智圣”。

东方朔是齐国平原郡人,汉时高唐属平原郡,于此为其造庙立碑。在元代时,高唐的东方朔庙曾重修,现只存碑文一块,在碑文上,除记载东方朔一生功绩外,还说明原东方朔庙在高唐城东北十里处。撰文者在其碑文的后面,留有一段颇具楚风的赞辞。可见,历经多年,高唐人民仍深情的纪念着他,敬佩他的智勇谋慧。

东方朔祠据清光绪年间《高唐州志》记载:“东方朔祠在(高唐)州东北十里,(东方)朔平原人,高唐旧隶平原。祠废碑存……州判陈兰芝立东方朔故里碑于城北”。这块“东方朔故里碑”在民国《高唐县志稿·古迹》里还存有照片,载明“嵌于北关山西会馆东壁”,今已不知所踪。东方朔祠的历史却大大地早于这块碑。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武略将军、高唐尉刘义泊重修东方朔祠,邀请当时的翰林学士承旨、高唐人闫复撰《元重修汉太中大夫东方公庙碑》。碑文中有“庙在城东北十里而远,金明昌间题匾在焉”句,由此可知,东方朔祠至少始建于金明昌(公元1190-1196)年间。闫复在碑文中写到:“苍龙兮出东方,冠飞霞兮佩流光,芙蓉为裙兮薜荔裳,夕弭节于瑶池兮朝发轫乎扶桑,摘蟠桃以疗饥兮,复王母之瑶觞,一朝谪降兮朝未央,金门大隐兮聊以徜徉,伯夷为隘兮接舆为狂,公之去兮白云乡,渺予思兮遗像在堂,兰菲菲兮菊芳,瑷为糜兮桂为浆,福我民夕寿而康,驱疫疠兮螟蝗,俾予岁兮穰穰,民拜公祀兮百世不忘。”可见东方朔在当时已经被本地人神化,希望他能保一方平安。

其后金元一直到明清,地处南北通衢的高唐一带一直战乱频繁,东方朔祠也“庙貌圯坏,不避风雨”。元人朱行诚《高唐道中书事诗》中曾提到“方朔古碑埋蔓草,晋文遗庙废残阳。”元散曲大家张养浩《过东方朔庙诗》“先生高识过当时,谁道偷桃旧小儿。揖让不逢三代盛,滑稽聊免一身危。草荒汉构去承宇,苔蚀颜书雨涩碑。我亦从来恶苛礼,斜阳遥望酹空厄。”

另一首《东方朔庙》中描写道:“待诏寻常陪玉箪,偷桃三度上天衢。哪知此日行祠废,衰草茫茫失故墟。”清代诗人刘逢源《秋深过高唐道中》有“绵驹故里空名在,曼倩(东方朔字曼倩)荒祠落日多。”

东方朔祠作为古高唐十二景之一,清康熙年间高唐知州龙图跃曾为其作有《曼倩荒祠》一诗:“滑稽玩世志弥高,待诏金门心尚劳。不信细君分割肉,却传王母笑偷桃。千年遗像存空殿,数尺残碑委野蒿。已有仙名注仙籍,放歌何事复牢骚?”

民国十四年(1925年)对东方朔祠重修。据当地老人回忆,重修后的东方朔祠为一处完整的庙宇院落,前有庙门,院内有东西厢房。中间,坐北朝南为大殿三间。庙门、大殿和厢房均为木架子结构,齐脊,瓦顶。殿内供有三尊神像,并塑有金童、玉女。三尊神像居中者为东方朔,左边为袁天罡,右边为李淳风。

高唐县人和街道办事处相庄村人信仰崇拜东方朔,算卦的盲人更将东方朔奉为祖师爷。这是为什么呢?

据传说,汉代盲人因无生计出路,只好替人做牛马拉碾子推磨,受尽欺凌折磨,东方朔对盲人的境况非常同情,于是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创八卦占卜术,教盲人替人推测吉凶祸福以指导人的行为。盲人获得了谋生的手段,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于是盲人皆尊东方朔为宗师。

解放前的每年三月三、九月九的头两天,高唐州及周边州县算卦的、说快板的都来到相庄。到了这一天,家家包饺子祭祀东方朔,东方朔祠内外热闹异常。上世纪七十年代破除迷信时,东方朔祠被拆除。

斗转星移,2008年5月高唐县把东方朔祠遗址等九十六处单位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还有人建议把每年的三月三日(清明节)作为盲人节,借以引起全社会对盲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如果能够成行,那也将是社会助残事业中的一大幸事。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张养浩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据记载,张养浩祖居章丘县相公庄(今相公庄街道办事处),自祖父时迁至济南。曾任监察御史,官至礼部尚书,后辞官隐居济南云庄。1329年,关中大旱,朝廷召其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张养浩闻命赴任,到官四个月,因操劳过度而猝死,后被归葬济南云庄。

张养浩墓在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柳云村(原张公坟村)据一位一直生活在柳云社区的老人回忆,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每到清明节,都会有几百位村民来张养浩墓园凭吊,大人们举杯默哀,孩子们分糖,边吃边听张养浩的故事。在“文革”期间,墓园险遭破坏,在几位村民的努力下,将墓碑等文物埋到地下保护,墓园才幸免于难,“文革”后又挖出来重新设立。

张养浩墓1979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