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文章列表
莆田“十音”,古称“十番”,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乐,至今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莆田,十音分为“武十音”和“文十音”, 黄石镇惠洋便是莆田武十音的发源地,惠洋十音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莆田市枫亭镇的元宵花灯远近闻名,白天“踩街”晚上“游灯”,花灯一出,镇里万人空巷。而在这些花灯里最特别的就是“菜头灯”,这款用白萝卜雕刻成的花灯,2008年成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制作技
流传在民间的“皂隶舞”,是中国古代一种“驱鬼除邪”的踏舞,古称“乡人傩”,源于汉代的“傩舞”,也是古代官员出巡时用于鸣锣开道、耀武扬威的仪式。每年元宵期间,在枫亭镇朱寨,传承了六百年的皂隶舞总会
莆田木偶戏源远流长,是被誉为“宋戏活化石”莆仙戏的戏兄,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莆仙木偶戏古称兴化傀儡戏,俗称“柴头仔戏”,是我国古老而珍贵的木偶戏剧种之一。木偶戏艺术历史悠久,千
莆田北斗戏:一种独特的宗教仪式剧 北斗戏是福建省莆田提线木偶戏的传统剧目,演的是南斗北斗星君和临水夫人陈靖姑降魔伏妖,扫除种种邪煞以保护宋朝太子长大成人,继承帝位的故事。
“闹房经文”是莆田地方结婚时进行的一道婚礼仪式,解放前,这道仪式是非进行不可的,因为它非常有意义,就在于它内容生动活泼,健康向上,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深受百姓拥护和喜爱。 应该说“闹
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廷到了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在元军的步步进逼下,不得不从福州登舟入海南逃。陈文龙临危受命为兴化知军,以阻击元兵。 陈文龙回到兴化玉湖故里,散尽家财募兵卫城。此
枕为荐首之物,凡夜寐小憩不可或缺,自古而然。大致枕有软硬两类,古诗中所谓“花枕”、“沉香枕”、“丁香枕”之类,当为以织物填充香料或植物之软枕,因实物难存,其源起渺难考证,而硬枕则往往历经历史淘洗
大凉伞起源于唐朝,形成于宋元时期。当时,磐安玉山茶场庙每年举行庙会,大凉伞都要参加表演,最多时达一百多把。 据传,晋代道士许逊在玉山修炼期间为玉山发展茶叶生产、打开茶叶销路作出巨大贡
乌龟端茶是流传于磐安县深泽乡一带具有民间绝技风格的传统舞蹈,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 乌龟端茶原为婺剧小戏《浪子踢球》中的一段独舞,通过模仿乌龟的滑稽动作,向客人表演端茶献茶技艺,是
民间舞蹈十八蝴蝶又名“彩蝶迎春”,是一种流行于浙江省中部(主要在金华永康一带)的地方传统舞蹈形式,源于宋代方岩胡公庙会的娱神活动。 1946年秋,村民王春山等人从蚌壳舞演员背挂蚌壳道
在人类历史上,人与动物就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认为与动物有着血缘关系,因此,对它们的崇拜,胜过了对人自己。自古至今,人们对动物形象的描绘与刻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十二生
兖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位于兖州东南部的兴隆庄镇——东临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南接孟子故里邹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道勤五谷画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经过当地政府发掘、整理、发展
童谣,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读来朗朗上口的歌谣。 泗水的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有趣的童谣。现整理出几首供大家欣赏。
泗水民歌《大辫子甩三甩》诞生于抗日战争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对泰沂山区人民那段血与火、生于死历史的最好记忆。《大辫子甩三甩》带着泥土的味道,以其清新细腻、不饰雕琢、婉转悱恻、回味悠长的特点
泗水柘沟土陶,济宁市泗水县柘沟古镇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 柘沟镇位于山东泗水县西北部,是个千年古镇,这里是百工圣祖鲁班的桑梓,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故里,义和团领袖朱红灯的家乡
泗水县历来被称作文化之乡,一条泗河串连着东西,两岸农村生活富裕,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手工艺门类非常繁杂,主要有陶器烧制,雕塑泥捏、木刻剪纸、编制刺绣、石刻绘画、纺织印染、器物制作、纸扎、玩具等
贾凫西(约1590—约1676),名应宠,字思退、晋蕃,号凫西、澹圃,  别号木皮散客,明末鼓词作家、诗人。贾凫西墓碑于兖州城西牛王村南,并立有墓碑及石马石羊等。《滋阳县志》记:“贾郎
南郑协税社火高跷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南郑县城乡。南郑协税高跷社火历史悠久,在民间有“兴与唐、广于宋、盛于明清”之说。 南郑协税高跷社火脱胎于古代先民祭祀活动中的神戏,从初期单一的宗教祭祀
跑骡车是渭南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在渭南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起源于一年一度的“祈年成”和庆丰收习俗,是远古时代农耕文化及冷兵器时代战争遗留的产物,大约在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一种民间自发组织的
蒲城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兼具丘陵、台塬、平川地貌。蒲城罕井秋千集高、飘、悠、巧、柔、美、欢于一身,自古就有“二八佳人美少年,鸳鸯楼台戏秋千;红粉面对红粉面,素玉肩并素玉肩;两双玉手挽又挽,
长武位于陕西省西北部,长武庙宇泥塑习俗萌芽于当地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它是当地人民在农耕社会生活中,利用实体性物质塑造形象,以祀神娱人为目的,含有历史、宗
高陵曲子起源于明成化年间,是流传在民间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在当地有“板凳戏”之称。它简单易行,不讲究舞台,不追求灯光。七八个人,扎个堆,围个摊,各执三弦、二胡、板胡、斗嗡、四页瓦、碰铃等乐
古老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则是先祖们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便是这宝藏中最美、最绚烂的一部分。这些图案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
“北街的狮子,南街的龙,西街弄啥啥都行,东街的火亭子耍了个红”。这是流传在上了年纪的耀州人之中的歌谣,是对耀州古县城里民间社火盛况的生动写照。 民间社火, 是那个特定年代里的独特的民
大荔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是黄河、渭河、洛河汇流之地,这里地肥水美。 "血故事"是大荔县久负盛名的一种社火表演,在整场演绎中,象征生命的"鲜血"可是主角。略微带着温度的猪血、鸡血,
华山脚下的西王堡村是华阴至今还在表演华山红社火的唯一一个村落。西王堡素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尤其是当地的民间社火--“华山红社火”(又名“血故事”、“血虎子”),曾长期在陕西东府乃至豫晋接壤
商南花灯是流传在商洛市商南县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也是重要喜庆节日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商洛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4月公布为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角,与鄂豫交界
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的马踏青器山社火大约出现在明朝晚期。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是民间社火中最复杂最特殊的一种形式,仅流传于临潼栎阳镇县西堡村。每逢年节或庙会期间,栎阳就会有马踏青器山社火表演。
泥塑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神形兼备。它是一种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民间手工艺,也是一种民间常见的中国古老传统艺术。 2006年,泥塑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岩画,即用金石或颜料在岩石上磨刻、涂画的图像,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在内蒙古阴山地区的崖壁和岩石上,分布着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古代岩画,构成一条绵延千里的岩石“画廊”
汤显祖(公元1550~1616年),明代戏曲作家。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祭司主事等,因权贵嫉恨,被劾辞官归里,遂绝意仕途,家居二十余年,潜心研究戏曲传奇,从事创作。他拜师于
上党梆子是传统的山西民间地方戏曲戏种之一,当地人过去称这为“大戏”。上党梆子,起源于素有深厚戏曲传统的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山西西南、晋中流入
山西省内目前流行的“四大梆子戏”在明清时代便已形成并享誉海内外,著名学者郭沫若曾观看并用“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来高度概括山西梆子戏的特点。 山西四大梆子是指山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中的蒲
新绛古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位于山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洲。“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晋国都城之一。自北魏起设为州治,直至清末。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山西
中国年画四大流派两个是北方的,两个是南方的。中国年画主要是用于新年庆丰收,迎新年的,具有吉祥喜庆之意,所以叫年画。中国年画四大流派是:天津杨柳青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和江苏桃花坞木版年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
永昌镇石碑村闹滚灯,由来已久。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石碑村的滚灯具有地方特色。 关于永昌石碑,也有一段神话传说,传说古时候永昌镇一带是一片荒芜之地,寸草不生,土地经常干渴开裂。有一
童谣是我国民间歌谣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之一。童谣是在儿童中传唱的歌谣。古人云:“童,童子。徒歌曰语。”(《国语•晋语》韦昭注。)“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中国传统民俗手工艺品是古代先民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制作出来的纯手工的精美艺术品,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也是各地传统风俗的体现。中国各省市都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品。
首页 上一页 [ 第3页/共53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