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中元节:“七月半”文化阐释

传统中元节:“七月半”文化阐释

作者:张国荣来源:网络2018-05-15
传统中元节:“七月半”文化阐释

中元节(亦称“鬼节”、“地宫诞辰日”、“僧众自然日”等)于泱泱中华大地已有上千年历史。对当下人们来说,提倡过好中元节有何现实意义?我认为,这首先得了解其复杂的“文化履历”与文化内涵。

沿袭上千年的中元节悼亡传统,它的起源与形成,虽众说纷纭,然而影响最大的是道教起源说与佛教起源说。

“中元”是道教的概念,在中国道教中,有三位(天宫、地宫、水宫)一体天神崇拜的说法,而天宫、地宫、水宫三位神灵是主宰人间祸福的主体。农历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个月圆之夜分别是天宫、地宫、水宫的诞辰日,其功能分别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为人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为人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为人解厄日。相比之下,佛教起源说则故事性较强。

据《佛说孟兰盆经》载,佛祖的大弟子犍连(中国人习称“目连”)见母亲在阿鼻地域中受罪,形销骨立,于是用钵盛饭菜送给母亲,母亲当即抓饭要往嘴里送,然而饭一抓到手即变成热辣辣的炭火。为此,目连不得已向佛祖祈求救母之法。佛祖说:“你母亲生时谤僧(对佛僧不敬),不信因果正法,故受此饿鬼之苦,要解其苦,务必在七月十四将百味珍肴和鲜果供养十方众僧,如此方能依仗众僧法力使其得以超度。”目连依佛祖之言,于农历七月十四将百味佳肴和鲜果供养众僧,遂解救了母亲。他为此感激佛祖,还说应让普天下的佛徒通过此方式解救七世父母,佛祖也应诺了。

此两种中元节起源的说法,其逻辑关系高度相似。也为后来孟秋祭祖活动提供了佐证。

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迎神祭祖的活动。祭祖就要将鲜美食品奉献给神明与祖先,所谓“荐新”、“秋尝”是也。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神明主宰,主宰秋季的是白帝神,她既掌管收获事,又掌管刑杀事(古代中国要斩杀人一般都在秋后即是明证),如此看来,白帝乃是死神,其时秋祭日期是相当随意的。到了南朝,我们的祖先就定下每年农历七月十四为祭祖日。从这个意义上说“七月半”乃是起源于我国先秦秋祭习俗。

中元节复杂的“文化履历”导致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其文化核心乃是祖先崇拜,如前所叙,早在先秦时期,国人就形成了祖先崇拜观念。之后儒家凝炼出“孝悌亲亲”思想意识,发展出宗教组织与社会结构。长期以来,国人宗教观念异常淡薄,而祖宗观念却相当强烈,如果最初佛教没有接受国人以孝为核心的价值观,它是不会在中国大地上流传开来的。此外,国人都有一个浓重的“鬼神”情结,他们认为人死后去了冥界,一切生活起居与活人无异,他们会定期与人间活人交流种种信息,为此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悼亡活动,诸如送珍肴、冥币、衣物、日用品等。与此同时,从悼亡哲学层面看,“阴阳五行”的理论乃是人们举行悼亡活动的哲学依据。

传统中国的宇宙观,认为世上一切存在的形态,都可以归为“金木水火土”互动,而其变化发展也都与阴阳二气推动有关。“鬼”是致“寒”之物,其方位在北面。“鬼”行“水”而来,至冬至阳气上升而回归天庭,故每年冬至是吉祥日,于是便把悼亡的日子提前至“七月半”。这个日子的核心价值,在于这一天是地宫赦罪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国人总要举行各种悼念活动。

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载,古代每到此日,商家便举行各种营销活动,出售各种祭奠物品。明清有关史籍记载,祖国西南很多地方(特别是我们桂西百色壮族村寨)从农历七月初七便开始打扫屋舍,把祖宗牌位请出来,并家家包“尔膜”,杀鸭杀鸡,甚至杀猪宰羊,到七月十三、十四、十五,便早晚上香,摆上茶品,敬祭先人,故各地均有“七月十四大过年”的说法。

总之,中元节传统民俗中提倡的价值观,如孝敬父母、追念先人、传承文化、关爱弱势群体等,与当今社会提倡的道德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