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传说 > 广东云浮各地地名故事

广东云浮各地地名故事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10-11

21、猪仔峡

在郁南县境内大历山下,面朝西江处,有一个峡谷,这个峡谷名为“猪仔峡”,而这个峡谷也相当有历史底蕴。那么,“猪仔峡”的地名是怎样来的呢?猪仔峡又有哪些历史底蕴呢?

猪仔峡,位于大历山下、西江岸边,从封开到都城和从都城到德庆的里程相等,洪水期间,前者的流速为二小时,后者却要三小时,因为被狭窄的猪仔峡阻挡着流水。此地江面狭窄,江滨怪石嶙峋,一条小石径在江边的悬崖穿过,令人感叹山重水复疑无路。江上靠舟楫往来,江中有暗岩,水势甚急,在未有机帆的年代,靠的是船夫摇橹、拉纤,可想行路之难。关于“猪仔峡”的地名由来,其实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个地名至少已有五百年历史,原因是明朝嘉靖年间,岭南硕儒陈献章先生就曾经行舟猪仔峡,并留下了《咏猪仔峡》诗:“客路一千里,羊肠八百盘。时时行树梢,往往异人间。竹缆牵江暝,稀衣入峡寒。 倚门应尽日,谁与报平安?”根据诗文中描述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到猪仔峡当年水流汹涌的状况。

虽然我们最终没能弄清楚“猪仔峡”这个地名的由来故事,但起码我们知道了它的历史底蕴,它有着古老的人文历史呢!愿猪仔峡在未来得以开发,成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为弘扬南江文化而增添亮彩!

22、崖楼山

在云城区下辖的前锋镇境内,有一座高峰,名为“崖楼山”。崖楼山与天露山齐名,两者一北一南耸峙于新兴盆地,被尊为新兴盆地的两大镇山。那么,这座崖楼山是因何得名的呢?这座山又有哪些骄人历史呢?

其实,“崖楼山”之名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早出现于唐代大诗人杜位的《崖楼耸翠》一诗中,是著名的“新昌八景”之一。我也曾到过崖楼山,此地离仙人谷不远,曲径通幽,一座小桥跨过一道小溪,就是登山径的入口。山道崎岖,沿途不少珍稀古木,别有韵味,时而凉风习习,时而树荫空明,泉声叮咚,令人有返璞归真之感。杜位诗云:“名山秀拔翠华峰,北镇关河郡势雄。垒叠层崖侵汉外,峻嶒一观柱天中。春成花竹青还淡,冬到松杉翠更浓。万古崔嵬常秀丽,四时不改色葱葱。”在诗人笔下,崖楼山的风光真是琳琅满目啊!下崖楼山,往西走,即飞鹅潭,亦名万寿潭,再往西走山路,可以到达禅宗圣域新兴国恩寺。

至于崖楼山的得名,相传是因为原来山顶上有一块崖鹰石,石高若楼,因而此山得名“崖楼”。据说,当年国共内战时,国军和共军还在崖楼山上鏖战过,因而此山也沾濡了先烈的热血,更显庄严、神圣。

23、布务

在河口街道往都杨镇方向公路旁,有一条古色古香的古村落,名曰“布务村”,又名“布雾村”,该村算得上是河口街文化古村了。那么,这个“布务”的地名是如何来的呢?布务村又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据《地名志》记载:“布务,在云浮县城东北九公里,属河口镇,建于清初,由布上、布西组成,因四面环山,冬春雾日较多,民谣‘云衿(覆盖)山头—布雾’,布务名源此。”按照该文献记载,布务村因四面环山,冬春雾日较多,所以世代就流传着一句“云衿山头—布雾”,所以“布务”之名由此而来了。

《地名志》记载得很清楚,布务村是开村于清朝初年,其实在布务开村之前,如今的布上、布西、三佰咀、禄源一带还兴起过一个古老的大村落——山鸡头,开村者正是云浮陈氏大始祖世禄公。世禄公为梅州法旺公之子,约于明朝年间迁居山鸡头,至今发出不少后人,如今天的布上、布西、三佰咀、禄源以及河口更多陈氏家族,皆奉世禄公为始祖。不过,由于时过境迁,山鸡头今已不存,只剩下这个让人神往的地名,而原来的山鸡头村也因南山河改河道而一分为四,这四个村落的陈氏族人无一例外都是陈世禄的后人。

24、龙门里

龙门里,位于云浮市东北部的洚水乡,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那么,“龙门里”这个地名是怎样来的呢?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神话色彩呢?

其实,龙门里的得名还和龙母传说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呢。龙门里地处洚水河入西江口处,古称“程溪”,相传先秦龙母豢龙,就是在龙门里前的洚水河段,因为这里经常是龙子们出入西江的关口,就像程溪的门户一样,所以就得名“龙门”了。而龙门里后的一座山,现名三角架山,但历史上就有更好听的名字——龙脊山(《德庆州志》称“龙侧山”),相传山上曾有诸多黄猿,这些黄猿听到山下庙宇的晨钟暮鼓之声,就会自觉下山觅食,非常有灵性。

这就是龙门里的得名缘由和神话色彩了,这也是程溪龙母文化基地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弘扬程溪龙母文化提供良好资源!

25、龙河

从仙菊乡往洚水乡方向的南山河旁,有一个俨然是“世外桃源”的古村落,名为“龙河村”,而龙河村村前的一段南山河,也被称为“龙河”。那么,这个“龙河”的地名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南山河是有一个地下暗道直通云城蟠龙洞地下河的,而蟠龙洞作为龙母的行宫,是龙母常到之地,而龙母就是通过南山河地下暗道到底蟠龙洞的。而龙河村村前的河道,由于两头较窄、中间较阔,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水潭,相传龙母每次由洚水到蟠龙洞,都会在此潭沐浴,或者大会群仙于此,过去河岸上有一座阿公坛庙,据说就是龙母会仙的场所。因为这段河道与龙母有着莫大的渊源,所以就被后人尊称为“龙河”,而龙河岸上的村落,就自然得名“龙河村”了。民间相传,每年农历五月初七是龙母元君诞辰,初六这天龙母就会经龙河到达蟠龙洞,然后沐浴更衣,到了初七正诞这天就回到程溪祖庙,接受四海善信的朝拜。

这就是“龙河”地名的由来故事了,是不是有点神奇呢?但不管怎样说,龙河村已有数百年历史,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化古村,是仙菊河上一颗瑰丽的明珠!

26、佛仔坳

在龙河村隔河对岸,有一个巍峨的山坳,此坳四围皆低洼,独有一条羊肠小道沿着山崖通往仙菊。那么,这个地处偏僻的山坳因何得名“佛仔坳”呢?这个地名由来有着怎样的经典传奇呢?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古佛云游四海,经过佛仔坳一带时,发现这边山清水秀、紫气回荡,由是钟爱,便化作一座巨石,永远驻留此方。由于古佛化石神似人像,附近乡村的人都知道这座佛石的神奇故事,所以他们就将佛石所在的山坳命名为“佛仔坳”,而为了表示对佛石的尊敬,人们赶路途经佛仔坳时,都会自觉地在路旁的树上折下一条树枝,然后放到佛石面前,表示“以枝代香”向佛石朝圣、祈求佛石庇佑他们路途平安,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习俗一直持续到近几十年。原来,在佛仔坳下有一座古庙,名曰“阿公坛”,是一座巨型木亭式建筑,坛中有三大神座,原为神像安放处,据见过神像的老人说这些神像都慈眉善目、栩栩如生,可惜这些神像在“破四旧”时全部被搬出扔进了龙河中,阿公坛自此没落,直至近年由于福道修路,阿公坛被完全拆除。

据故老相传,以前阿公坛有明确的庙会诞日,即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彼时附近各村村民都会自发带上粽子、发糕、茶果等贡品早早赶往阿公坛“值神”,就是给庙中的神灵贺诞,一系列法事完毕后,已是午后,贺诞的信众就会瞧着锣鼓舞着狮,沿途载歌载舞地登佛仔坳山,中途还会到佛石前朝拜,然后在山顶进行娱乐活动,比如唱山歌、赛拔河、舞醒狮、讲故事等等,大家饿了就干脆在山顶食用在家带来的干粮,非常自由、惬意,直到入暮方才分散回家,在那个以农业为主的年代,这种习俗活动也算是起到一种缓解压力、驱除疲劳、放松精神的作用。

这就是“佛仔坳”地名的由来故事,是不是很神奇呢?可惜的是,这种传承已久、难能可贵的民俗文化,却因一个无知的年代中的一场荒谬的运动而嘎然中断,至今未能恢复生机,实属可叹!

27、石门

在郁南县建城镇境内,有一处佛门圣地名曰“石门”,主要由石门洞和石门寺组成,世代香火旺盛。那么,“石门”这个地名到底有着怎样的由来故事呢?

其实,“石门”之名的由来很好理解,只因这里地处偏僻,又有特大鹅卵石相互重叠组合成一个石洞,石高如门,因而得名“石门”了,石门洞和石门寺的地名也由此而来。石门洞内有一个“神仙脚印”,相传是很久以前有一位赤脚大仙云游至此留下,据说游人踏了该神仙脚印就能保全家老少平安、富贵发财。石门洞旁有一座石门寺,始建年代已不可稽考,但据说寺中的菩萨是有求必应,非常灵验。石门之外,茂林修竹,小径通幽,细水长流,显得特别安逸,游客置身其中便有返璞归真之感。

这就是“石门”地名的由来故事了,石门也因此成为喧嚣闹市中的最后净壤。后人有诗云:“何妨探胜上梅坪,昔日仙人亦悯惺。竹涧楼台凭宇拓,石门洞府自天成。芸生接踵朝三圣,净土居尊把四灵。我叹风光绝世属,从来过客隐真情。”

28、罗桂桥

如今,在高峰街道通往九星岩一带,还保留有一个“罗桂桥”的地名。说到罗桂桥,自然与一座桥有关,但是大多数云浮人都未曾知道这座桥的历史和故事,那么,这座罗桂桥又是怎样来的呢?

其实,罗桂桥一直都在,就隐藏于星岩三路和星岩四路之间,究其历史,已有四百多年光景了。那是明朝万历五年,三罗建制,新兴的东安县城方兴未艾,人数极少,于是朝廷号召各地汉人入籍东安县;而原籍三水县的能工巧匠罗桂,就响应官府号召,举家迁至东安县罗斗岗(今高峰街道一带)落籍了。落籍不久,热心公益、多才多艺的罗桂就到附近的文笔山上参加建造文笔塔工程,当时适遇农忙,乡邻争相帮其耕作。文笔塔完工后,罗桂看到村民耕作总要涉过村前的“神仙水”(南山河的支流,发源于大降坪),雨后河水暴涨更是过不了河,便动员两个儿子一起修建了一座简易木桥,后又改建为单孔石板桥,这就是“罗桂桥”的由来了。罗桂桥修建后的数百年里,它成了东安县城与六都西江官渡之间的必经之桥,当年陈璘将军主政、林召棠状元游学、汪兆柯知县迎接状元归来,无一例外都由此桥来往,足见此桥在几百年里所发挥的极大的作用。

如今,古老沧桑的罗桂桥已与大公路融为一体,已经很难被人们所熟知、发现,但是“罗桂桥”却作为一个地名被永久性地保留下来,作为代表那一区域的专用名称,而罗桂的大名也与这座古桥一样,永世流芳.......

29、初城

初城村位于云城区下辖的河口街道,是一个相当有历史底蕴的古村落,据说建制史可追溯到南朝之时。那么,“初城”之名是因何而来呢?这条村子又有哪些骄人的历史呢?

相传,初城原名“坭城”,是南朝宋时的抚纳县的县治,因而后人为了纪念坭城最初作为县城的历史,就将坭城改名“初城”了。明万历五年,坭城属洪文都;清乾隆五年,设坭城堡;清同治年间,设初城堡,这也是“初城”首次作为地域名称出现;辛亥革命以后,初城历经初城乡、洞城乡、初城大队几个阶段,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设初城村委会至今。

因此,初城村自南朝设抚纳县后,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初城因开发较早,所以文物古迹也比较多,除了已经倒塌的北帝庙、东壁楼之外,还有大片古建筑群,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大屋、祠堂、店铺,都向来人诉说它那沧桑的故事......

30、太子山

在罗定市罗镜镇境内,有一座佛教名山——太子山,而著名的佛教道场灵山寺,就位于风光旖旎的太子山下。那么,这座太子山因何得名呢?山下的灵山寺又有什么样的历史底蕴呢?

其实,太子山的得名还与风水堪舆学有关。相传,太子山是真龙气脉所在,局名“罗伞遮太子”,而该局有师祖留题云:“上有犀牛石,下有乌扣金,若能得此地,能养九州军。”有此风水宝地,因而此山就得名“太子山”了。而太子山下的灵山寺,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刹,始建年代已不可稽查,但因其“灵性”而驰名中外。相传古寺山上有白马一匹,下雨之时则会奔走山内,人远远望之,犹为雄壮,但一旦走近,白马即会跑到山上的大石后面,隐没不见,有趣的是,凡是亲眼看见白马雨奔的人都会功名显赫、官运亨通,因此很多文人墨客、仕途中人都慕名前往,希望一睹白马的风采。虽然能够一睹白马风采的人少之又少,但是灵山寺感应神奇,参拜过后官运亨通、功名显赫的人非常多,这就是灵山寺的“灵性”所在了。

太子山,以风水优异、风光秀美、底蕴深厚而著称,是罗定的一大名山,而位于山下的灵山寺,也是罗定人深深信仰的佛门净土!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