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文章列表
傣族工艺主要有制陶、编织、刺绣、纺织、造纸、制伞、冶铸(制银为主)、裁缝、雕塑等。 傣族有制陶的古老传统,所用也多为陶器,制作者传统上是女性,陶器种类有炊具和宗教用品等。沧源陶器以圆底为主,景洪以平
口头文学 以口头创作的形式世代流传在民间的神话,大概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最古老的形式之一。他们的先祖由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不理解,创造出种种神话来表达他们神奇的信念和美丽的向往。 民间故事,
“木库连” 在达斡尔族民间有一种乐器,称为“木库连”,汉译为“口弦琴”。以铁片为琴架,中间嵌薄钢条片为簧片,放在唇齿之间,用手指有节奏地弹拨簧片尖端发出乐声,木库连的音量微弱,音域也较窄,但音乐柔和
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朝鲜族民间歌谣内容广泛,包括农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农谣”;从巫俗中发展而成的“神歌”;封建社会末期由城市下层人民创造,后来又传播到
热巴 以铃鼓舞为主,是一种包括弦子、锅庄、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带有综合表演性质的舞蹈艺术。相传为11世纪的流浪僧人米拉热巴所首创,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舞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而快,
自古以来,西藏就以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神圣高洁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而璀璨的藏族艺术,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藏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其藏戏和唐卡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也非常发达。
布依族工艺主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织染及陶瓷和雕刻等。蜡染工艺久负盛名,布依语称“读典”或“古典”,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是妇女们精湛的技艺表现。制作方法先用铜蜡刀沾蜡液在白布上绘成涡状纹、波浪纹
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族民歌有索、宰、生、拽、团曼五个基本曲调。演唱形式有领唱、对唱和一领众和。按照曲调,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即兴编唱抒发情感。所有的曲调中,索调最为丰富,多以
布朗族的手工艺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的竹编、纺织、染布、制茶等均带有浓郁的本民族色彩。 竹编 布朗族居住地盛产竹子和藤篾,家庭用具、生产工具多偏爱竹制品。每一个布朗族成年男子都会编织各种竹器,如篾箩、
五彩缤纷美丽繁复的黎锦,是民族手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黎族有语言没有文字,而黎锦就像黎族人的文字,反映的是黎族人民日常的生活状态及审美趣味。 黎锦,是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是纺、染、织、绣工艺的
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常年生活在祁连山北麓的崇山峻岭和沙漠草原,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裕固族主要居住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由于特殊的地域和复杂的历史变迁,其文化涵盖了古代西部游牧民族和近代西部少
塔吉克人抬头看见了太阳,太阳很低,就在头顶,伸手可及。他们把太阳摘下来,太阳就变成了一面手鼓。手鼓很大,比绿洲平原的手鼓大多了。要由两个妇女来合作,一个击打,掌握主要节奏;另一个用千变万化的指法来配合
“坎儿井”是维吾尔语“karez”的音义,是干旱地区开发利用山前冲积扇地下潜水进行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的一种古老的水平集水工程。坎儿井这种灌溉方式是新疆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在与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作斗争
叼羊是哈萨克族在马背上进行的激烈的体育运动。每逢草原上遇到了喜事,剽悍骁勇的哈萨克牧民便聚集在一起举行叼羊活动。 参加叼羊的人数不受限制,少则可以十几人,多则可上百人,但分为两方,一方要叼,一方则不
乌孜别克族的民间体育活动多在传统民族节日里举行,有时也在百花盛开、阳光明媚的节假日里举行。由于长期和其他兄弟民族杂居相处,乌孜别克族的民间体育与维吾尔、哈萨克族大体相同,喜好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这
“赛骆驼”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因其能锻炼人们的骑术又具有丰富的趣味性而深受牧民们喜爱,自治区各地州及地区每年都要开展各种赛骆驼活动。 许多牧民家
哈萨克族刺绣是哈萨克族服饰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一种装饰工艺,无论是哈萨克族的衣服、裙子,还是鞋帽以及床上,室内的装饰用品都点缀着哈萨克族妇女的精湛绣品,哈萨克族刺绣既接受了内地的刺绣工艺,又结合了本民族的
在白哈巴村,蒙古族图瓦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奶文化,不论是烹制奶茶、制作酸奶、还是酿造奶酒、做奶疙瘩,他们都有自己特别的酿制工具和程序。 鲜奶和茶分开调 无论你走进哪一个图瓦人家中,主人都会以奶茶待客。
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各地都有划龙舟的习俗。民间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屈原是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而身亡的。 其实,我国一些地方的龙舟竞赛跟屈原无关。
塔吉克族由于生活在高寒山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难以克服风雪严寒给生产生活以及资源贫乏所带来的困难,因此,多实行家长制的大家庭。祖辈在世,子孙很少分家,一般家庭都是三世或四世同堂。 家庭中男性长者为一
乌孜别克族的家庭一般多是父母、兄弟分居,虽然也有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但为数极少。他们视家庭为神圣的社会团体。父亲是家庭的户主,负责子女的教育和成家立业等,而子女则须尊重父母,孝敬长辈,否则就会受到人
乌孜别克族的丧葬仪式严格按照伊斯兰教规举行,一般实行土葬。 人死后,要马上告知所有亲友。死了年幼者,只告知直系亲友。参加丧礼的男人在腰间扎一白带,妇女在头上扎一白带。阿訇为死者诵经时,妇女围“埋体”
乌孜别克族妇女生育时,丈夫不能进入产房。产妇在七天内不得外出。孩子诞生后,即向亲友报喜,亲友则备礼祝贺。产后第二天,举行命名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一般请阿訇或其宗教人士命名,或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马球,史称“击鞠”、“击球”等,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的运动。蒙古族民间马上游戏和运动项目,流行于内蒙古等地。相传唐初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称“波罗球”,后传入蒙古,相沿至今。球状小如拳,以草原
达斡尔人初次见面都要先自报家门,说自己是××哈拉××莫昆的人,这种习俗由来已久,但对哈拉、莫昆的具体含义,大多数人却并不知晓。下面对这个问题展开探讨,将有助于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哈拉”、“莫昆
驮背,达斡尔语称为“特莫阿特贝”,即像骆驼一样驮物之意。参赛运动员要将衣袖、裤腿挽好或穿运动衣以防绊腿,然后平卧在平地上。自选或由裁判员指定两名体重大致相同的年轻人,腿部以下相对横压在参赛者腰部,同参
扳棍与颈力赛,备一根长2尺、直径3公分的光滑木棍,参赛者两人脚蹬脚,伸直腿坐在地上,两人双手相互交叉握紧木棍,待裁判一声令下,两人用力扳拉,把对方拉起臀部离地为胜。如果比赛过程中屡次分腿、斜倒或突然松
狩猎业曾经是达斡尔族最古老、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达斡尔人积累了许多狩猎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如下套子、设陷阱、放地箭、“打围”、鹰猎等等。 20世纪初,在铅子单响枪和钢子步枪等现代
塔塔尔族进餐时,全家人围坐一圈,中间餐桌上放一块餐布,吃饭时习惯用勺子、刀子、叉子。每个人面前都放一块小手巾用以擦拭嘴、手,并防止食物溅在衣服上。 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座,家庭人口众多的,还分席用餐
每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男子都要进行割礼。割礼,穆斯林看作是一件喜事,维吾尔语叫“逊耐克托依”。所以,割礼这天,人们在屋顶上敲起纳合拉鼓,吹起唢呐,像过节一样热闹。 割礼是伊斯兰教的习俗,就是将男孩的阴茎
黎族人民能歌善舞,其音乐让人听了心旷神怡,歌声听了能让人陶醉,舞蹈更是豪放激扬。 从隋朝开始就有许多记录描述黎族人能歌善舞、喜奏音乐的情景。如:“铜鼓壶卢笙,歌此迎送诗”,“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
关于黎族纹身的文献记载很多,到明清时期,记载越多,也越详细,有的文献里还绘有纹身的图像。关于纹身的起因,也有说明。 纹身的起因,在民间传说中说法纷纭,不可枚举。在文献及文人诗文中所记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宴席礼仪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
黎族的祭祀习俗,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万物有灵”的观念使黎族社会盛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指的是直接对自然实物进行崇拜,其等级最高的是石崇拜,如石祖崇拜,灵石崇拜等。其他的还有天
傣仲祭龙是一年一度的传统祭献日。分为大祭、小祭两种。大祭两天,习兴请客,小祭一天,不兴请客。 傣仲祭龙由龙头老长寨主持,傣语称:召万主持活动。 傣仲祭龙头一年,需挑选好龙头老长寨。开始挑选这天,各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
正月里,逛庙会是大家喜爱的一项活动。以北京为例,这里的庙会可谓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比如,天坛庙会上的祭天仪式庄重典雅。随着“啪—啪—啪—”三声静鞭甩响,仪式在低沉的法号声中开始。目睹“皇帝”慎重地完成
侗族琵琶是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弹拨乐器,常用于侗歌的伴奏,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的侗族居住地区。每个侗家寨几乎都有鼓楼,每逢节日和劳动之余,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尽情欢乐,弹起琵琶,传歌、对歌。侗族歌手
在西双版纳,流传着“‘五树六花’象征傣族”之说,而“戈兰”就是“五树”之一,“戈兰”就是贝叶树。自古以来,傣族人民与贝叶树就结下了不寻常的特殊感情,贝叶树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是一种吉祥物,象征着光明与爱情
平武县西部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相邻的虎牙藏族乡和泗耳藏族乡均系藏族聚居地。这里居住的藏族,服饰、住房、习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基本相同。男子头戴藏式狐皮帽,身穿红色或黑色的藏式长袍和长裤,
首页 上一页 [ 第56页/共71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