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文章列表
创世神话,系阿昌族中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古老神话。该神话叙述远古之时,没有天地,只有混沌。混沌之中,无明无暗,无上无下,无依无托,无边无际。不知何年何月,混沌中闪出一道白光,有了光明,也就有了黑暗;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主要从事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
象脚鼓有大、中、小三种。 长象脚鼓舞蹈动作不多,以打法变化、鼓点丰富见长。有手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掌打、拳打、肘打、甚至脚打、头打、多为一人表演,或为舞蹈伴奏。长象脚鼓是象脚鼓中最高大的一种,傣
人生仪礼:过去毛南族的人生不是以出生的时刻为起点,而是在母亲怀胎期间,人们就开始对他(她)的命运作判断。当家公家婆要知道儿媳妇身怀有孕了,便忙着找“先生”占卜、算命。毛南族人生的第二阶段的初期是临产期
阿昌族的乐器—葫芦箫是用葫芦连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 个音,音量小,音调低缓圆润,一般晚上用。 三月箫是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 个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细亮,多在白天使用。 葫芦箫和三月箫不仅是阿
毛南族有潭、覃、卢、蒙、韦、袁等姓氏,其中以潭姓的人数量较多,约占毛南族的70%以上,分布的地区广,其次是覃、卢、蒙姓。历史上,他们是同姓聚族而居,在一个村寨之中异姓杂居的现象很少,解放后异姓杂居以至
毛南族服饰与附近的壮族相似,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及滚边裤子,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帽。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
外出做生意时,最忌讳别人坐在自家的门口,认为这是“阻拦”生意之路。如果在路上遇见丧葬的事便认为不吉利。要外出走远路,临行前如果煮饭不熟或打破了碗则不能去,认为这是遭伤害或匪劫的不祥之兆。另外,在走远路
芦苇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精品的一朵奇芭,系纯天然、纯绿色、纯手工制品。该产品以芦苇的叶、杆、花穗为原料,经艺人剪、烫、帖、润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创作而成,由于采用了特殊处理工艺,故可长期保存。芦苇画构图简洁,
羊皮筏:撒拉、回、东乡、保安、土等民族的传统水上交通运输工具。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黄河沿岸。其制法是编圆木棍为排,下栓数个、数十个皮囊即成。使用时皮囊在下,木排在上。可乘人,可载货。小的可载重
泥笛,是用泥做成的,用口吹气发音而称之。 撒拉语中有的叫“崽高”,有的则叫“帕力恰合敲尔”,它是用粘性较强的红土和成泥再捏成两片喇叭花形状,然后将两片口对口粘拢在一起,不留缝隙,在合缝处戳开一小气孔
撒拉族服饰有两方面的特点,即(1)服饰的伊斯兰教色彩;(2)与回、藏、汉等民族服饰相互影响和融和。 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循化、化隆县和甘肃积石山大河家一带,聚居地比较集中,因而其服饰也相对统一。在色
撒拉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彼此之间,要互道“色兰”(安宁的意思)问安。人们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男女见面,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到撒拉族家中作客,首先须向主人问好,之后方能入座,主人为客人沏茶。客人要将茶碗
阿昌族禁忌较多,有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则留有古老传统的遗痕,也有的带有封建色彩。各地阿昌族禁忌有许多差异,或有不同的解释。这里列举一些如下: 1、兄弟都结婚以后,互相不能进对方的卧室。 2、
“裹草帘子舞”普米语叫“贡哩年嘎”。 普米族有个“尝新节”,普米语叫“酥哩玛席”。一年一度十分隆重。时间在每年的秋收时候。新养刚成熟,便收一点来酿酒。新酒酿成后,祭灶神和祖先,然后将酒罐悬挂于树上,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一年四季都戴着帽子。在塔吉克,女子如果不戴帽子是很无礼的,被认为不得体不庄重。塔吉克族的帽子种类很多,不同的年龄段对帽子有着不同的要求。 塔吉克族成年男子一般戴一种羔皮圆
塔吉克妇女肤色白皙,俏丽健美,喜穿红色或绣饰花边的大紫、大绿色调的连衣裙。 塔吉克少女爱戴用紫色、金黄、大红色调的平绒布绣制的圆形帽冠。帽沿四周饰金、银片和珠饰编织的花卉纹样。帽的前沿垂饰一排色彩鲜
塔吉克族妇女无论老少,一年四季头上都戴一顶“库勒塔”帽。这种帽子是圆形硬壳,顶部和帽沿四周都绣有精美的图案,戴在高鼻梁、大眼睛的塔吉克族姑娘头上,犹如顶着一个花篮。有的还在帽子上蒙一块长长的红色、粉红
塔吉克族先民与其他民族一样,实行过多种婚姻制度。其最早的一种婚姻形式是男不嫁,女不娶的早期婚姻。 近代塔吉克族实行的是男娶女嫁的从夫居婚,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只有少数人是一夫多妻。其婚姻有几个特点:一
1、塔吉克族的禁忌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是他们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禁食病死、打死等非宰杀死亡的牲畜; 3、禁食猪肉、马肉、驴肉、狗肉、骡肉等家畜以及动物血; 4、禁食狼、熊、
命名礼在婴儿生下后第三天举行。塔吉克族重生男孩,轻视女孩。婴儿生下三天,如是男孩,父亲就手持Lie枪,冲天窗连开三枪,向天地和世人报喜,然后将Lie枪放在婴儿的枕头下;或者大喊三声,在枕头下放一把刀子
塔吉克的谢尔塔力,即奶子米饭,吃时要拌上酥油或奶皮子。 塔吉克族牧民以奶类、肉类和面食为主。农民则以面食为主。无论农、牧民,都重视主食,不讲究副食,很少吃蔬菜。牧民喜爱食奶制品;如酥油、酸奶、奶疙瘩
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
咂酒,土家人称之为“咂抹坛”。“咂”是吸吮的意思,指用一种藤枝或竹杆饮酒;“抹坛”,是揩抹酒坛的意思,指用毛巾擦拭溢了酒的坛面。土家人款待亲朋至友,以吃咂酒为敬。在土家食文化中,咂酒集饮食、聚会、娱乐
普米族的音乐与歌舞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舞不可分割,普米族的诗歌几乎没有不用于演唱的,普米族的民歌演唱则大多伴有舞蹈。 普米族音乐有各种曲调。例如“推磨歌”,“煮茶歌”,“撒麦歌”,是妇女们喜爱唱
旧时,布朗族禁忌种种。现大部分禁忌逐渐淡化,但在生产、生活中仍保留着若干传统禁忌的影响和习俗。择其要者,举例如下: 1、打扫寨子期间,不准人进出寨子。 2、过新年期间出门玩耍,不准在外住宿。 3
“搓磋”为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此外,还有“四弦舞”或“普米锅庄”之称。主要流传于兰坪县的通
中国云南铜制工艺品中一种传统产品。因其表面有离奇、闪耀的结晶斑纹而得名。 斑铜工艺品始创于明末清初。早期民间艺人用云南东川、会泽等铜矿中含铜量高的矿石制成日用器皿。20世纪50年代以
普米地区的竹编器物也有教久的历史,在明清两代的著作中,都提到普米人以“砍伐竹木编织篾箩营生”的记载。竹编品主要有背篮、小竹篮、竹席、雨帽等生活日用品。 有关竹编 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
漆器是普米族的传统工艺品,远近闻名,通常的制品有漆碗、酒壶、酒杯、漆盒等。他们喜爱以黑色为底,配以红白图案,小巧玲珑,光洁可爱。 漆器简析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
普米族的主要禁忌有如下几方面: 1、祭山神忌:普米族村寨认定一座山为村寨之山神,定期举行祭山神仪式。祭后,神饭(祭品)要平均分给祭祀者吃,但不可吃完,要带回家中,分给家人吃。据说吃了神饭,大人不得病
孩子出生满3个月后,就请个巫师卜卦或请会看属相的老人,选定日子取名。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或亲 属中的老人取名。 普米族有两次命名,一次为初生婴儿,请长辈命名,所取名叫“奶名”,一次为孩子上学后,请老
殷勤礼貌、热情好客是普米族的传统美德。正月初一招客,是晋米族人民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的早晨,家家户户总是一面忙着做丰盛的饭菜。一边提着一大桶香甜的“啤依”(普米语,“黄酒”之意)到村旁路边去等
葫芦笙,古称瓢笙。是彝、拉祜、哈尼、佤、怒、傈僳、纳西、普米、苗等族和苦聪人的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的楚雄、澜沧、西盟、孟连、西双版纳、保山、临沧、德宏、怒江、丽江、四川凉山、广西西部和贵州黔西等地。
普米人十分喜爱“四弦”琴,无论在田间地头,或在幢幢木楞房里,到处都会听到抒情、纯朴的“四弦”音。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阿布的小伙子爱上了美丽的姑娘阿乃,但姑娘丝毫不为阿布所打动。阿布忧伤地砍来
景颇族称“姓”为“波桑”,含有类、种、姓的意义。也就是说景颇族历史上同种、同类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缘关系,不得通婚。至今仍严格遵守这种“同姓不婚”的制度。在历史上,景颇族实行“普那路亚式”的族外
土族人在生活习惯、喜庆节日、婚丧礼俗和宗教信仰中有不少禁忌。 忌吃圆蹄牲畜如马、骡、驴的肉,并忌外人携带圆蹄牲畜的肉到家中食用。 忌在牲畜棚圈内大小便。此为弄脏了棚圈,会影响牲畜的健康成长和繁殖。
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绘
柯尔克孜族把舞蹈称为“比依”,主要是反映柯尔克孜族人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他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特点。柯尔克孜族舞蹈按参加的人数的多少可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男女对舞和男女合舞等,舞步比较复杂且变化多
首页 上一页 [ 第67页/共71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