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解读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解读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5-07-05

十七种民族服饰的“密语”

传统的服饰样式,并不能完整体现出贵州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和习俗。这些民族服饰传承下来的装饰上的特征,是一个民族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田军说:“服饰文化中凝固的、约定俗成的‘密码’,就像是在悄悄地告诉你,这个民族文化深处的秘密。”

他梳理了十七种颇有趣味的服饰“密语”:有未婚男女之间的恋爱习俗、体现图腾崇拜、历史传说的印记以及最接地气的民间习俗的表达。

开放的恋俗

在归纳梳理中,田军首先发现的是,少数民族未婚男女表达自己的感情,是直接的、不会拐弯抹角的。纳雍县苗族少女背扇是未婚少女传情达意的表示——未婚少女在成年以前制作好背带,待少女背上自己制作的背带出现在男女青年寻偶“跳花”时的恋爱场上,少女背带即成为了已成年、可求偶的暗示,反映出当地奇异、开放的恋俗。

贞丰县苗族姑娘们极珍视“衣背花”,谈恋爱时情到浓处即将衣背花片作为馈赠情侣的信物。

从江县岜沙苗族男青年腰背后的小花带,是喜爱小伙子的姑娘赠送的。每一根花带即是一位姑娘的爱意,数一数小伙腰背后的花带就可以知道他获得的爱有多少。

崇拜鸟的民族

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图腾在服饰中的运用。田军认为,这些服饰很有观赏性,且功能性很强。

榕江县新华、三都县都江一带苗族男子的礼服,又称“百鸟衣”,属于“深衣”的款式,是几十年一次的“吃鼓藏”祭祀活动中男子穿戴的专用服饰。服饰纹样以鸟纹为主,与他们自称是鸟的氏族有关。穿上这种带有图腾崇拜和祖先符号的服饰,祭祀时既可达祖先,又可通鬼神。

丹寨县排调的苗族盛装,仿锦鸡美丽之造型,穿多层超短百褶裙,身后再系花飘带裙在腰臀间呈隆起之形态,如若美丽的锦鸡。这支苗族自称“嘎闹”(汉语意为“鸟”),是以鸟作为自己祖先的氏族。她们仿照锦鸡来打扮自己,是祈愿祖先常伴,福星高照。

战袍中的历史

最有故事性的是战袍中勾勒出的民族历史、传说。

其中,苗族服饰“兰娟衣”的来头,是讲一位叫兰娟的苗族首领,带领同胞南迁。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她想出了一个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手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手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前绣下一个湖泊状的图案;每翻一座山,她都会用彩线缝上一个记号。

越往南,渡的河翻的山越多,她缝下的记号就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口。到达武陵山区后,兰娟就按照所记录的符号,用不同的丝线,绣制了一套别异的服装。此后,这套刺绣服装“兰娟衣”便代代相相传,便成了族内子孙寻找自己历史的“线索”。

同样用服饰纪录历史的,还有平塘县新塘乡境内有一支自称为“咕噜”的苗族。每年的九月中旬他们都会身着盛装汇聚在“月场”唱歌跳舞,俗称“跳月”,期间,人们举行祭祖、“迁徙”等活动,以缅怀祖先,传承民俗。她们衣饰图案记载着祖先走过的路线。她们衣饰上的一串串的贝壳,是对来自东方的记忆。

威宁“大花苗”苗族用羊毛和麻编织的花衣,据说来源于格蚩爷老的战袍,百褶裙上的线条图案记忆他们祖先迁徙走过的黄河、长江等一道道河流。

台江施洞苗族的衣袖片上,记载了清咸同年间苗族领袖张秀眉历史起义事件。

在贵州黔东南境内,生活着与一个尚未认定的少数民族群体——革家,他们把羿看成是本民族的祖先,并刻意把祖先的战袍穿在身以印记历史。

贵阳市乌当下坝苗族女挑花贯首服上衣,衣背及衣袖贴布桃花方形图案,传说是苗王大印。苗族在古代是一个在战乱中迁徙不定的民族,为了避免混乱,易于识别,以苗族祖先的印章作为民族标志,既纪念祖先,又受祖灵护佑,加强了民族凝聚力。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