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解读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解读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5-07-05

服饰是最直接的民间表达

除了表现某段特定的历史、传说等,田军认为,民族服饰与人的日常生活更加密不可分。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最为隆重、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的跳花坡仍以其名命名为杨鲁坡。节日期间,未找到对象的女子可请兄弟代替背上十几床甚至几十床精美的背扇扇面,女子则用包裹包上银铃、银珠、银链等装饰品,展示自己的家底,看谁手巧能干,看谁家富裕。

惠水县的苗族女裙,裙上的百块各式彩色布片,是做裙子的主人逐户索要来小块布片拼缝而成的。穿着这种带着百家吉祥的裙子,可保佑穿着的人祛病免灾,健康长寿。

水族传说古时森林里有“老变婆”,它经常变为老太婆来害人。于是聪明的姑娘手戴竹筒进入林子采集食物。当“老变婆”习惯性地抓人手腕大笑时,姑娘从竹筒中抽出手来,取下尖利的头钗把“老变婆”杀死了。从此后妇女们即用银打制手镯和头钗,亮闪闪的老远都能看到。“老变婆”吓得再也不敢害人了。

从服饰中辨别身份

田军还提到,服饰的穿着随着男女老幼的差异、季节的变化、着装场合的需要等的不同而着装有道。“中国有一整套的冠冕制度模式,体现在服饰上,要求不同场合穿戴不同的服饰,如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一制度对贵州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影响,从服饰中,人们可以辨身份、职业、民族、年龄段、性别、地域、季节以及礼仪规范等。”

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妇女婚前头盘发辫,戴结花头巾;婚后则改戴“假壳”,“假壳”是一种帽子,形似簸箕,以竹笋壳为架,用青布结扎而成,戴时再加一块花帕子。布依族未婚姑娘都梳辫,婚后一段时间仍住娘家。在婚后的某一天,由新郎家的两位妇女趁新娘不备,将其搂住,强解发辫,换上“假壳”,之后即到夫家生活。

六枝特区梭戛乡的苗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着传统式样。女子的发型很特别,用约两公斤重的假发挽成“∞”字形发髻,然后用一根白毛毡带将发髻系于木梳,再横卧在妇女头上,称为“戴角”,有了这种标志才能参加社交,表示已经成年。黃平的苗族女裝,头戴小花帽是未婚少女的标志。结婚生小孩后改为包帕帽。

凯里舟溪苗族寨子里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用项圈、套手镯,只有地位特殊的人家女儿才能如此。

一种对美的崇尚

听了讲座的网友“岁遂”,虽然是学民族学出身,也说自己很少看到有学者全面梳理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听了这场讲座,才知道在服饰美的背后,竟然还有这么多值得挖掘的故事。”他说。

田军总结道,“贵州是举世闻名的衣冠王国,几千年来先民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这些绚丽多彩的服饰,展现了古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对美的追求和总结。服饰色彩、图纹、款式等集中了古人的审美理想及追求的结晶,显示了服饰内在的意蕴美。”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