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河北易县摆字龙灯

河北易县摆字龙灯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6-27
河北易县摆字龙灯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舞龙表演项目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遍布于大江南北。

河北易县的“摆字龙灯”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因龙体内置蜡烛并能摆出各种文字而得名,又因摆字龙灯为纪念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而用十三节龙身组成一条整龙,所以“摆字龙灯”又被称作“十三节龙”,在全国众多舞龙表演项目中独树一帜!

易县“摆字龙灯”起源于守陵村忠义村。忠义村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原为建造清西陵的内务府衙门座落地,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忠义村,至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

“摆字龙灯”起初是整龙,清乾隆年间为纪念雍正在位十三年文治武功,将整龙断为十三节,每节用细绳和三个竹环相连,另加领龙绣球一个,因此又称为“十三节龙”。该龙每一节可作为汉字一个笔画,绣球为“点”,舞动中可摆出十三画以内的汉字,因而还称为“文龙”。

易县摆字龙灯既能舞出中国传统龙鲜活灵动、翻江搅海、振兴图腾的气势,又能摆出“国泰民安”、“中华巨龙”等变化多样的造型字句,更能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体现创新精神,内涵更为丰富。

河北易县摆字龙灯

该龙灯集艺术性、观赏性一体,在众多舞龙队中独树一帜,备受关注。

摆字龙灯因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各种字形而得名,又因龙体分节而有“节龙”或“段龙”的别名。

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摆字龙灯是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表演,舞龙者均为守陵人员。摆字龙灯也时常进皇宫表演,并多次受过皇封,慈禧太后曾赏赐龙衣两套、红蜡烛三箱。

20世纪20年代以后,清西陵守陵机构瓦解,守陵人员转为农民,摆字龙灯才真正成为表达农民意愿的舞种。

摆字龙灯由13节龙身组成,另加领龙绣球1个。每节龙身(又称龙节)长1.2米,直径约0.5米,节中央固定一个把手,内设三环套月式蜡烛签3个。蜡烛签设置精巧,舞动时烛火始终朝上不灭。龙身外罩为绘有龙鳞、龙爪的龙衣。摆字龙灯由14人表演,即蜘蛛(引龙人)一人领舞,另13人分别持龙头、龙身、龙尾摆字。

蜘蛛动作灵活、滑稽,蜘蛛和其他龙灯的绣球相同,只是在绣球上画蛛网和黑蜘蛛,有降妖避邪的内涵。表演常在晚上进行,舞动时先把周围的光线全部暗下来,伴随着锣鼓镲铙的伴奏,如一条火龙翩翩起舞,不断变换队形摆出汉字,组成吉祥祝福的词句。如“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立(利)见大人”、“正大光明”、“中华巨龙”等等。龙灯队形丰富,有龙摆尾、地卧龙、天卧鱼、龙塔垛、跑八字等。其龙尾别具一格,可以单独行动。每摆好一字时,龙尾都要绕场一周,再到达应去的位置。每个字的最后一笔,均由龙尾完成,显得活泼风趣。

易县“摆字龙灯”是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the_air)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