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新会蔡李佛拳术

新会蔡李佛拳术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7-11-23

主要特征

蔡李佛拳术自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一代宗师,杰出武术家陈享始创以来,已有170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和侨乡新会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蔡李佛拳术在其始创、发展和普及的过程中,广泛吸取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髓,集合多家武术之长,去芜存精,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鲜明特征。

1、“蔡李佛”拳术门派命名的独特性。

蔡李佛拳集蔡、李、佛(陈)等多家拳法的掌法、腿法、拳术之长创造而成的,始创人陈享为报答三位师傅的培育之恩,将拳法命名为“蔡李佛”,体现出一种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美德。

2、蔡李佛拳术内涵的丰富性。

陈享创立的蔡李佛拳套路繁多,体系庞大,有拳术39套,对拆类54套,器械类64套(其中棍术14套),桩类练习法18套(俗称18木人桩),狮艺套路9套,内功练习套路等合共193套。技击手法有30种,掌法有28种,桥法有29种,槌(拳)法有35种,身法有14种,腿法有16种,步法有18种。

3、蔡李佛武学思想的先进性。

始创人陈享一贯推行的“先训德,后授艺”之前瞻门规,“以武强族”之信念,“进可御外侮,退则强身健魄”之主张,使蔡李佛拳术充满生命力,其先进的武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所独有的精神实质。

4、蔡李佛拳术的独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蔡李佛套路繁多,而绝大部分的套路起手(即桩头)大同小异,含意深刻。其桩头演练,长、中、短桥手交替变化,高、中、低步法并用,起伏而连贯。巧妙地将多家拳术特点融汇在一起。短桥短马,以巧劲为主,是纪念蔡福。长桥大马,大幅度起落,是纪念李友山。佛掌,佛指,吊马,盘腿,是纪念陈远护。以武术动作招式的巧妙编排来,怀念报答几位恩师的培育,在众多的武术传统流派中实属少见。同时,蔡李佛拳术是根据人体结构和物体运动的原理,以体传身授的方式作为训练体系,充分体现蔡李佛拳术所讲求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蔡李佛传播的广泛性。

蔡李佛诞生一百七十年,现枝繁叶茂,成为中华拳术的一大流派,风行岭南,遍及亚、欧、美、澳五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遍布广东、广西各地的“洪圣武馆”就达到44间;时至今日,据省武协统计,已有加拿大、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菲律宾、德国、法国、荷兰、瑞士、委内瑞拉、比利时、印尼、南非、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国内广州、佛山、中山、江门、东莞、肇庆、广西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蔡李佛功夫总会或联会,习练者达300多万人以上。

重要价值

蔡李佛拳术发展至今能成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体系完整的拳种,是历代先师在授艺传道中吸取各派之精华,更结合自身实践体会而凝成的心血结晶,可见,蔡李佛拳术已不是一家、一己之私产,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抢救、保护蔡李佛拳术,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四点:

1、历史价值

蔡李佛的170年发展史是一部锄强扶弱、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爱国爱家的历史。从陈享的增城县剿匪、率众弟子参与虎门抗英、秘密协助其师兄陈松年在江门的“天地会”起义、扶助太平天国运动、在“金山大埠”降伏自称世界大力士的外国恶霸基利士、在香港击倒设擂挑战中国武术的俄国大力士,到其传人及弟子数不胜数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蔡李佛拳术对历史和社会的巨大贡献。发掘、抢救、保护蔡李佛拳术,对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岭南武术近代史的面貌和更好地加强中西文化融洽交流将起到积极作用。

2、科学价值

蔡李佛能够屹立170年不倒,除了其拳术精湛、历史贡献巨大之外,还在于蔡李佛拳术是根据人体结构和物体运动的原理,“进可御外侮,退则强身健魄”,以体传身授的方式作为训练体系,充分体现其科学性。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衬托下,新会蔡李佛拳术所包含的浓郁东方文化特色以及其独特的技术特征、练习风格和形式,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发掘、抢救、保护、研究、继承蔡李佛拳术,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3、文化价值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的蔡李佛拳术,不仅仅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文化。

蔡李佛拳术所提倡的“先训德,后授艺”之门规,“以武强族”之信念,“进可御外侮,退则强身健魄”之箴言,带给武术爱好者的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还有其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掘、抢救和保护蔡李佛拳术,对于蔡李佛拳术文化的推广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4、国际影响

蔡李佛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部份,也是侨乡新会独有的传统文化,其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加快蔡李佛拳术的宣传、推广、发展,以“蔡李佛”作为载体,对于促进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新会、江门、广东乃至中国在国际的著名度和影响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发掘、抢救和保护蔡李佛尤其必要。

上一篇:世界柏树之父

下一篇:贵州的酒文化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