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丹凤县婚俗

丹凤县婚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7-08-23

进洞房

新郎进房上床,这头上那头下后即可自由。新娘进大门,婆屋一人用馍打其头(意为打掉凶气);新娘进洞房门时,由婆屋梳头的用擀面杖挑去其盖头,上床踏四角后,即倚在“柽子斗”上,不再抬头,这时送亲女客即入新房陪伴新娘。解放后此仪免除。进洞房后,男方出一夫妻儿女俱全的妇人给新娘梳头,将单发辫挽成卷,插上绒线花,标志其结束了处女时期,变成新妇,曰“上头”。解放后革除。

谢客

席面摆开后,由主事总管安排外家(即新郎母亲的娘家、父亲的外爷或舅辈)坐上席,其他亲友随便入座。酒过三巡上饭时,在席口前铺毡或席,新郎左,新娘右。执事人高唱:“老小外家,众亲邻友、做饭的,炒菜的,担水的、抬嫁妆的,甜饭素菜消停吃,叫新郎新娘给大家行礼。”(新郎叩头,新妇拜月礼)毕,新妇进大门和洞房门时,好闹者拦道要求新妇下拜。解放后多由新郎、新妇给上席敬酒。

支大小

待客毕,下午在院中设桌铺席,新郎、新妇站立席上,由一执事人喊唱,让新郎、新娘由近而远,由大而小,先祖父母、父母、后伯父母、叔、婶、堂伯父母、叔、婶、舅、姑、姨、姐等逐个叩行礼。新郎叩头,新娘除对父母外,一般行拜月礼。受头者,须给上礼。现在川道已除此礼,山区仍少有沿袭。

喝“缘法汤”

下午客走,上灯时,全家喝挂面汤,意味新妇与全家始结缘分。新郎新妇碗中一般各有四个合包蛋。吃中间,新郎、新妇换碗。调味时,小姑或姐多给新娘碗内放超量辣子和盐,新娘必须忍受吃下,不准剩饭。

耍新

也叫“闹房”。当晚上邻友赶来耍新,“新媳妇房中没老少”,强令新郎新娘以艳诗相对或当众作一些亲昵动作,或说一些谐语趣话。是夜通霄不熄灯。

送“汤”

次日新妇娘家向男方送挂面。一家一包,婆家接几份礼,就意味着有几家新亲。此晨新娘还要第一次下灶做饭(别人将面擀开、摺好让新妇切“三刀面”,表示面宽心宽)。好耍者在面中夹麻,使新妇切不断。吃饭时,新媳妇坐上席(公婆在世时只有这一次机会)。早饭仍摆席面,主要待娘家客和帮忙的。

回门

婚后第三天,新郎带上礼品偕新娘同到娘家,称“熬十”(在娘屋住10天,亦有只住3天者)。“熬十”回来,娘家给新妇带上大蒸馍,叫“按口馍”(意为按住公婆及全家人的口,不要挑女儿的刺),至此婚礼才算全部结束。

以上叙述是中等以上人家婚礼,贫家则项项从简。有的只能坐上花杆回家,有的步行回家,更无繁琐仪注,只磕个头就算结婚。但也有不量力而行者,只顾讲排场,大讲财礼,大办妆奁,大宴宾客,造成婚后负债半生。为还债夫妻反目,家口不和。连清代商州知州王埏伊亦倡言婚嫁“勿论财奁”。

1953年颁布《婚姻法》后,方逐步废除了买卖婚姻和繁琐婚仪,勤俭办婚事相习成风。然至八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提高,结婚时嫁妆、嫁衣花费逐年增大,待客送礼不断升格。但进步青年则喜事新办,或旅游结婚,或集体结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团委、县妇联曾在县级机关组织集体结婚,河南乡、西河乡古城村亦举行过集体结婚。这两种婚礼节俭而文明。

招婿

岳丈家无儿,为女招婿,婚后生第一个儿子须随母姓,以延宗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男进女家日益增多,其子女姓氏随父随母两便。

招夫养夫

解放前山区有女方因丈夫丧失劳动,遂招夫养夫者。一妻二夫,多有不睦。

换亲

解放前因男女双方皆家极贫或居住条件极差者,有姑嫂互换,虽不花财礼,但属包办婚姻。

寡妇再嫁

封建社会讲究“从一而终”,清乾隆十年(1745),龙驹寨陈三英与夜村刘士奇女订婚。尚未过门,三英病故,刘氏19岁,守寡至死。官府虽予旌表,但刘氏终生寂寞难言之辛酸却有谁知?那时虽有改嫁者,也多系“买卖寡妇”,须向婆家娘屋两头纳彩。由于以再嫁为耻,迎娶多在晚上,举行极简婚仪。解放后有《婚姻法》作主,寡妇改嫁不再受人歧视。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