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陕西富平石刻: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标本

陕西富平石刻: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标本

作者:刘婷来源:网络2019-03-13
陕西富平石刻: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标本

石刻文化是继结绳文化、甲骨文化和铸鼎文化之后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我国挖掘出的石刻作品中,研究者们发现远在商代就已经有了石刻这门艺术,之后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石刻艺术也不断丰富,成规模地出现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而富平石刻作为中华石刻的一个重要支脉,在黄河流域的影响尤其深远。

据富平县志记载,公元534年,北魏《永熙造像》是现存富平石刻工艺有明确年代的最早记录。据此证明,富平石刻至少有一千五百年多年的历史。作为陕西石刻保护和研究的重点县市之一,富平南部有西魏文帝永陵、北魏孝文帝长陵、汉太上皇陵,北部有北周文帝成陵、秦大将王翦父子墓,而盛唐时期的五个皇帝陵墓,唐中宗定陵、唐代宗元陵、唐顺宗丰陵、唐文宗章陵、唐懿宗简陵等多处历史石刻遗迹,为研究富平石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也为石刻技艺的产生、发展和传承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

陕西富平石刻

巨碛崔嵬百万层,唐家中叶起诸陵。青岭墨玉旋随辟,篆籀光芒到处征。”清初名儒李因笃的这首《邑里绝句》将富平石刻“甲于天下”的成就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文中所提到的“青岭墨玉”指的就是独产于富平的青石。青石产于富平北部的乔山山脉,经琢磨抛光后色黑如墨,纹理细致,质坚而韧,又称“墨玉”。其素为刀工之上佳珍料,古人更将其与钻石、宝石、彩石并称为“贵美石”。富平石刻之所以美名远播,与富平独产的墨玉密不可分。

富平墨玉以其质地细腻坚韧,色泽乌黑发亮,叩击声清音脆,石层广厚少瑕,且耐酸碱,耐寒热,耐风化等特点而名闻名天下,成为帝王贵族陵墓前的碑碣石刻的首选石材。唐十八陵及其陪葬墓前的石碑石雕,绝大多数是用富平墨玉所制。历代名碑中,如秦李斯《峄山刻石》,东汉《曹全碑》,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柳公权《玄秘搭》、乾陵《无字碑》等等,均是以富平墨玉石刻制。

位于富平县北部的宫里镇,是秦、汉、唐等朝的京畿重地。今宫里镇政府驻地,就是一代枭雄宇文泰的陵墓,而镇政府东墙之外,又是唐中宗定陵陵区,门阙遗址尚在。宫里镇之北的凤凰山,即定陵山陵。此陵两边又分布有元、简、章等四座唐帝陵,周围唐代宗人名臣诸将陵墓甚多。因而,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最能传之久远的石刻大量存在延续,就成了一种必然了。

陕西富平石刻

自明清至民国,宫里石刻尤以刻字驰誉西北及晋、豫、青、藏。在艺术风格上其秉承了汉代的朴拙有力、唐代的大气写实和明清活泼美观,注重以形体轮廓和线条的刻画勾勒来表现作品的神态和意境。这里石刻人才辈出,历史上著名的石刻大师李信、刘生荣、刘应文、赵致祺等均是富平宫里人。石刻大师和他们的故事在富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久久流传。20世纪90年代,在一帮老艺人的带领下,富平石刻技艺空前复兴,目前,全县石刻作坊、企业已达460余家,全县有8000多人从事着石刻行业。

字以镌而存,文以碑而载,碑以文而贵,镌以书而珍,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探索、研究与改进中,富平石刻得以发展,终以其精湛考究的艺术价值而享誉九州,成为我国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2014年“富平石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永久风景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刻进了人们心里,让富平这个名字在中华石刻史上留下了光辉鲜亮的一笔。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