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东莞百年横沥牛墟

东莞百年横沥牛墟

作者:沈汉炎来源:网络2018-11-26
东莞百年横沥牛墟

中国传统农业的定期市场,华北称集,华南称墟。在农耕时代,牛不同于一般商品可以随便购买,于是设置牛墟,于固定日期展开交易。百年横沥牛墟就藏身珠江三角洲腹地一个叫横沥的文化古镇。这里寒溪河纵贯全境,河道交错纵横,一度成为贯通省城的水运枢纽,南北商贾船来船往。

明末清初,横沥蚕桑种养,蔗糖、谷米、榨油加工等行业相继兴起。每逢墟市,嘈杂市声闻于数里之外。一天,有客商从船上牵下了些许耕牛叫卖,此后全国各地有名的牛商都汇集横沥的卖牛埠交易,于是牛墟形成。

自此,横沥开始演绎其400多年的牛墟历史。

东莞百年横沥牛墟

前世:交易过程高潮迭起,极富乡土气息

新中国成立前,横沥牛墟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横沥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闻名远播,在广东农村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每逢农历三、六、九日,农民就云集横沥,全国各地客商也常常慕名而来。

那时,横沥牛墟交易以耕牛为主,同时交易牛担、牛后跶、牛铃、牛索等相关耕牛配件及一些农家生产器具。耕牛交易过程十分有趣,一般要经过牛经纪(牛中)的摸寿、试步、考车及试犁四项考核,以测知牛的健康、性情、勤劳程度,再经过牛贩子和农人的讨价还价后成交。

牛经纪以行家的身份为买卖双方起一种媒介的作用,并从中收取报酬。每逢牛墟日,他们手拿一根木棒四方汇集,物色生意对象、当场评价议价或交谈生意经验,在买家与卖家间建起了一座讨价还价的桥梁,是交易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东莞百年横沥牛墟

在以耕牛为主要交易对象的过去,牛经纪会弄开牛的嘴巴看看它有多少只牙,判断牛的年龄。用木棒敲打牛的脚、背、头等,看它是否有踢人、撞人等恶习。买方就把牛牵到指定的一块空地里,套上那里备有的犁、耙等,进行试驶。如果成交,按照横沥的风俗,新买的耕牛,在它们的头上都会被缠上一根小小的红绳子,以图个吉利。

完成买卖的牛只,墟长便在牛角盖上戳记,并发给牛票和买卖证明,据说可杜绝私下交易,严防盗窃的发生。买卖双方一旦成交,这些牛身上也会被注明买家的姓名和编号。交易过程高潮迭起,极富乡土气息。

今生:从墟到行,现代商业气息浓厚

横沥牛墟的耕牛交易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但随着传统农业退出横沥,传统的牛墟已被牛行所替代,交易也逐渐以肉牛为主。这些肉牛来自全国各地,有十多个品种。来此交易的客商遍布全国,甚至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日成交量近千头。

因为日交易量日益增加,横沥牛墟曾六度易址。1995年位于该镇区骏马路的现代化牛行正式建成,百年横沥牛墟走向规范管理的新里程。该牛行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内设果林区、试耕区和园林式的交易区,并配有牛宾馆、牛泳池、牛花园、牛医院和金牛酒店等配套设施,现代商业的气息浓郁。

东莞百年横沥牛墟

每天清晨,牛行门口运牛的车辆往来不息,牛行内上千头牛被圈在树阴底下的围栏下,各地客商讨价还价,热闹非常。因交易量日益增加,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为公历尾数一、三、六、九日为墟日,2011年起,则每天开市。不过,一些客商特别是外地客商还是愿意选择在墟日来买卖,交易量更大。

有意思的是,在肉牛成为主角的当下,判断其出肉率的方法依旧缺少不了牛经纪,他们给出的判断是供买家们参考的一项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几百年来,横沥的牛经纪在相牛过程中,坚持“以信为本”,深得买卖双方信任,他们仍是架起牛墟活牛买卖公平交易平台的重要纽带,是横沥牛墟延续至今的秘诀和重要名片。

只不过,牛经纪的相牛技艺父子相传,传男不传女,加上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牛经纪,没有三五年难以出师,以致如今日渐式微,技艺濒临失传。为此,横沥政府施行补贴和适当提高相牛酬金、颁发工作证书、鼓励牛中把技艺外传、鼓励年轻人投入相牛行业等措施。

百年横沥牛墟是见证横沥商贸繁荣历史的“活化石”,不仅是一个交易的场所,更是一种品牌,一种商业文明的象征,如今该墟市风俗还是一项省级非遗项目。2010年,横沥政府首设百年牛墟风情节,并纳入“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每届盛会,十几项关于牛的文化活动以及本土特色原创节目穿插其间,深受各地市民喜爱。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