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千年历史的辽金古城:吉林梨树

千年历史的辽金古城:吉林梨树

作者:魏晓光来源:魏晓光的博客2018-10-11

七、辽代墓群

白山乡友谊村原名高丽坟屯,附近是辽金时代村落遗址。1995年,郑家村胡家屯东部有两座辽代砖墓室被盗掘,一座是八角形,一座是长方形。随后省考古勘探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对周边进行详细勘探,发现友谊村墓群应该是韩州贵族墓地。

友谊村至郑家村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漫岗,漫岗南坡为墓群,墓群分布范围很大,被村中间一条南北向的乡路分为东、西两部分,大部分墓群被村覆盖。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2.5公里,坡下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流过。墓群地理坐标为北纬43°24′35.9",东经124°23′49",有保存完好的砖墓室10余座。1999年2月,友谊村墓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号八角形墓,墓道修筑不规整,南侧多呈斜面,北侧平直。上部是松软的五花土,底部填有坚硬的夯土。墓道与墓门衔接约1米处,有一略呈椭圆形的祭坛。祭坛用10多块长方砖分上下两层砌成,直径0.9米~1.1米,周围有埋葬墓主时祭祀活动残留的零散砖块、烧土、木炭和火烧过的牛羊等动物骨骼。

墓门呈圆拱形,劵顶由21块长方砖拱券砌成,高1.27米,宽0.84米。墓门两侧各筑一堵垛墙,沿墓壁向外拓展。由地表向上,有用长方砖平砌12层构成墙高1.05米、上宽0.4米的平整方台,南垛墙比北垛墙方台边长7厘米。两垛墙与墓门顶形成两头平中间高的“凸”形,有白灰残迹。垛墙与墓门连接部分,筑造十分粗糙。垛墙与墓门上方,残存不规整的7层单砖砌翼墙,翼墙后是由8层砖砌的渐次内收的穹隆墓顶。

墓门洞用分内外2排砖封堵,第一层封门砖贴地面平铺,上三层以纵卧式排列。在墓门外侧突出墓门0.16米,横铺一排青砖。墓门后连接甬道,甬道长0.27米,截面略呈方形,与墓门等宽、同高。甬道两侧壁从底部砌砖至1.10米处逐渐内收,形成拱券顶;两壁、券顶、地面均抹白灰,灰面光洁平整。甬道通向墓室,连接处有牛的头骨、下腭和腿骨。

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南北长3.8米,东西宽3.9米,残高2.12米,顶部已全部坍塌。墓壁、棺床和地面皆用长32.5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的青砖铺砌,表施白灰,余痕尚在。墓室墙壁由19层横砖错缝砌成。相邻两壁各角连接处均有倚柱,倚柱高1.17米,由3~4块断面呈多边条状砖雕竖砌,与室壁平齐。倚柱上方根据各个部位和形状用砖雕饰、彩绘仿木结构的斗、柱、枋、瓦、檐等外檐式建筑。

整个室壁至穹隆藻井,均绘有彩色壁画。由于墓顶已不存在,室壁灰面脱落,壁画的题材和内容难以看清。仅有东北壁0.45平方米、南壁0.6平方米两处绘于甬道内口南北两侧墓室墙壁两倚柱之间的残存壁画,依稀可以辨出。东北壁的壁画为一扇棂窗。棂窗在两雕砖之间,距倚柱南北各约6厘米。窗额上串已不存在,紧贴南倚柱绘有一条黑色竖直宽带状的棂窗柱,长53厘米、宽1厘米。柱底与一条长15厘米、宽7厘米的黑宽带棂窗下串相接,构成棂窗外框。黑棂窗柱内侧有一条长50厘米、宽7厘米的窗立颊,内绘宽2厘米红色棂窗梃。棂窗内每隔3.5厘米处,绘有红色5厘米宽的棂条,共6根。棂格虽已大多间断,但部分红彩尚存。接近地表上方绘有8厘米宽青灰、红、白相间的横长色带。由下而上,青灰色横带,残长0.6厘米,宽13.5厘米;红色横带,残长103厘米;白色横带,残长约100厘米。这三条横带绘于棂窗之下,示意以不同材料构筑的框架或墙壁。南壁与东北壁大体一样。西北壁临近棺床处,有脱落的壁画残片,上绘4条残长25厘米,宽5厘米红色竖条窗棂纹样。

棺床位于墓室西部,平面略呈梯形,长2.6米,宽1.09~1.66米,高0.25米。用四层长方砖铺筑,床壁长方砖采用一横二顺形式铺砌;床面长方砖采用一顺一横相交形式平铺,内部夯实黄细砂夹杂少量五花土,棺床壁面抹有1厘米厚胶泥,胶泥上抹2~3毫米厚白灰。墓室底用长方砖横纵相交铺筑,东西10行,共用长方砖108块。

2号长方形墓位于1号墓南约8米处,为砖筑单室,规模较小,仅存墓室四壁和部分门壁。墓道呈斜坡式,残长3.5米,宽1.22米,内填五花土和细砂土。墓门已无券顶,进深0.7米,宽0.9米,残高1.3米,有仿木砖雕建筑。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米,南北宽1.95米,残高1.25米。残存的墓室墙壁距地表0.6米,用单砖平砌,缝隙间以1~2毫米黏合土勾抹。四壁除西南被破坏,其余部分保存较好。在墓室西北隅上方,残存砌筑墓顶的砖块4层,底层横搭在西、北两壁之上,其余3层则交错叠压渐次内收,构成棺床。

辽代友谊村墓群在吉林省考古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丰富了吉林省现已发掘辽墓的类型和内涵,而且填补了吉林省雕砖壁画的空白。对研究韩州的建治年代和东北地区的辽金时代丧葬制度、习俗、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八、韩州古井

2016年11月,偏脸古城内一农户拉玉米秸时发现地面塌陷,文物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进行了勘察,初步确认是一口古井,并立即组织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

古井位于韩州城(偏脸古城址)中心部位,东距东城门400米,北距北城门500米。井口东西直径0.50米,南北向0.60米。井口为青石砌成,残存5块,低于地面1米。井口青石下为青砖叠砌,呈圆筒形,青砖之间用胶泥粘合,每层青砖缝隙1公分,均匀规整。砖面多留有白灰残存痕迹,为建筑砖二次利用。深度至5米时,所用青砖为长0.32米、宽0.15米、厚度0.04米的完整砖,无二次利用痕迹。

井壁的第五六层青砖上留有多处绳索磨痕的深沟。井深2.30米处直径为0.75米。井深3.30米处直径为0.90米。至4米深时井的直径扩展到1.20米。6米深时井的直径为1.40米。并有井口脱落的多块青石,继续挖掘有一定困难。有探针得知下面还有2米多深度,估算井深在10米左右。

古井是直接凿挖而成,现场清出大量回填土,并非淤泥。出土物品有瓦当、条砖、青石、陶瓷片、宋代钱币,还有少量的动物骨骼。

偏脸城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辽金时期为咸平府韩州属地,天徳二年(1150年)州治所从八面城移至偏脸城。当时的梨树县境是辽金政权统治下的腹心地区,也是交通要冲,这就必然留有包括古井在内的大量历史遗存。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