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江苏兴化茅山会船

江苏兴化茅山会船

作者:蒋春扣 张从义来源:网络2018-10-19

三说是,茅山以南边城及其周边大小十三官庄、摆宴垛(今大同村)、叶甸、俞垛一带百姓清明节撑会船是为了纪念明朝初年为抗赋税而牺牲在朝廷官兵刀下的包括张士诚义军余部后裔和当地百姓、无名英雄。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张士诚率义军驻扎在边城北郊一个四面环水的村庄上招兵买马。附近十三个村舍上的十三位农民好汉闻讯赶来应招。张士诚大喜,遂将这十三位好汉各自所在的村庄以他们的姓氏命名为官庄,即今天的倪官、郭官、张官等十三官庄。同时大摆宴席招待加入义军队伍的农民兄弟。

后来,人们将摆宴之村命名为“摆宴垛”。朱元璋灭了张士诚,建立明朝以后,仍对他的老对手耿耿于怀。为报复张士诚,朱元璋对他家乡的百姓和拥戴过他的地方,都课以沉重的赋税和残酷的统治。这就更加激起边城、摆宴垛、十三官庄一带张士诚余部后裔及其亲属、当地百姓对朱明统治的强烈不满,并以拒不缴纳钱粮国税来反抗。在与官兵抗争之中,他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采用十多人,甚至二十多人成双列于船的两侧,一人一篙,动作一致撑着一条条快船与征税官船周旋于庄前村后的大河小荡沟沟汊汊之间。为了更加有效地对付官兵,保护自己,他们又在每支竹篙的下端安上铁制尖头篙钻(方言读“转”),在追击敌人或转移“阵地”时,当撑船的篙子用;在和官兵对阵时,当长矛利剑使,一时使官兵丧胆。后来,海陵县衙报请上司调来高邮和扬州卫所军队,对边城一带抗税乡民进行血腥镇压,致使数以千计的百姓死亡,至今仍保存在边城安息堂西侧、掩埋无数阵亡乡民累累尸骨的坟丘——“高坟头”,便是明朝官兵一次次屠杀当地村民的铁证。

为了悼念埋在“高坟头”及其周围大片坟地里的无名死难同胞们,当地几十个村庄的百姓相约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祀自家祖先亡人前,抢在五更时分,成群结队地撑着快船到“高坟头”一带乱坟葬上去洒水饭、化纸钱,以祭奠那些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仁人志士先烈。这种祭祀活动形式遂在民间演变成清明节撑会船的民俗,并一直延至今日不变。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茅山、边城及溱潼一带关于会船的由来传说较多,但归根结底,是出于对为民族、为国家捐躯的无名烈士亡灵的怀念、崇敬与祭奠,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行善积德的传统美德和爱国御侮、同仇敌忾的浩然正气。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从海上入侵沿海地区,烧杀抢掠。为配合官府剿灭倭寇,保一方平安,茅山及其周围百姓组织会船,以竹篙当长枪,在辞郎河一带歼灭倭寇千余人,肃清了倭匪之患。为此,茅山会船得到朝廷的嘉奖,并御赐“五彩金龙旗”四面。从此,茅山会船年年悬挂此旗出会。

民国十六年(1927年),茅山会船抓捕并溺毙欺压百姓的八个水上土匪。为防止报复,百余条会船又齐集“夹车沟”,一举捣毁沈埨匪警局,使其不敢妄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撑会船、扒局子、惩官匪”的群众自发斗争活动。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茅山会船沿袭了清明节扫墓的习俗,各村舍以生产队、组为单位撑会船到坟地上去为抗金的、抗倭的以及反抗官府而捐躯的无名烈士奠祭外,还赋予新的内涵,为那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扫墓、祭奠亡灵,以此来教育后代千万不要忘记过去。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