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传说 > 山西太原的街道名称由来典故

山西太原的街道名称由来典故

作者:不详来源:导报山西2020-05-25

新建巷

旧址为江浙乐善园(亦名两江义园,<江苏、浙江>),后称“寄骨寺”。解放后移走坟墓,兴建居民住宅,开拓街巷,取名新建巷。寓新建之意。

新原里

新原里原是灰渣山,1979年建成住宅小区,太原市老市长岳维藩从南京调回太原任市长时,起名新原里,是新太原之意。

裕德西里

裕德西里原为阎锡山的“兵站总监”黄国梁之住所。黄在此购大批宅地,并在此盖了一座楼房,称名“裕德堂”。后来相继出售宅地,居民渐增,以黄家堂号为街名,堂以西称裕德西里。

红沟路

红沟路原系一条红色土质的沟,雨季内流红色泥水,解放后陆续兴建民形成街道,因地得名红沟路。

国师街

新民2、3、4条都是民国初年得名的,国师街以前叫新民西街,后来有国民师范学校,所以改名国师街,他们也都是民国形成的街道, 相传新民诸街建于清末或民国初年。明晋王府宫城彼焚后,人们逐渐推倒城墙,填平城壕建起房屋,当时并没有街巷名称。由于居民渐多便形成街巷,遂冠以街名——新民街。

满洲坟

满洲坟就是现在的青年路附近,这里是以前满族人的坟地。

桥头街

宋时太原城的范围尚小,桥头一带是原宋朝东城门朝曦门外护城河上桥的故址,故名。桥头街

候家巷

明时巷内因有户部侍郎侯纶的宅第,故名“侯侍郎巷”。侯纶,太原人,明正德辛未进士,曾任户部主事、礼部郎中,以廉正著称。后官至南京部待郎,人称“侯侍郎”。到清时,因巷内居民以侯姓居多,故改称“侯家巷”。

太原师专就在侯家巷里。

北营

公元979年宋太宗毁灭晋阳城,另筑平晋城。在平晋城周围有九营十八寨做防御,北营就是其中的北部营盘。

辑虎营

明朝洪武年间,辑虎营名叫做“广昌府前街”。因此街位于广昌王朱济熵府宅之前,故名。广昌王朱济熵是第一代晋藩朱棡的七儿子,所以广昌王府也别称“七府”,广昌府前街也称“七府前街”。据说晋王有七个儿子,其七子聪明尚武,颇受青睐,当年晋王府兵丁便由广昌王辖带,驻于广昌王府一带,所以广昌府前街俗称“七府营”。

相传,某年七府子弟前往晋王府拜谒晋王,行至七府营东口,不知从何处窜出一只斑斓猛虎,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七府子弟和随行人马,顿受惊挫,仓慌失措向西鼠审,躲藏于“躲马巷(后改多马巷)”。晋王闻得此讯,赶忙派兵遣将缉虎于七府营,将虎射杀。于是“七府营”便更名为“缉虎营”。 后来,缉虎营一分为二,以与之丁字相交的方山府为界,东半称东缉虎营,西半称西缉虎营。1955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当时称太原市人民委员会)为改变太原街巷封闭的格局,发展城市交通和改造旧城落后面貌,打通了南起麻市街北口,北达大北门街等六七条小巷,勾通太原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解放路。

通顺巷

通顺巷原名鸡鹅巷,为明代以前买卖鸡鹅的集市,故名。清时,巷内相继开设钱庄、票号,为求生意顺利通达,改称通顺巷。

大、小王村

村东有明颖国公傅友德墓,俗称王墓,故名王村。傅墓丘大于小王村的坟墓,称大王村,后出现小王村。

后王村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原名沟子里村。民国初年,由于该村与小王村均属大王村管辖,而且该村建于大、小王村之后,故名后王村。

前、后北屯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载名前北屯村。据传:明朱元璋在位时,在此实行驻军屯田政策。军队分驻南北两部分,称南北两屯,北屯分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名分前、后北屯。

呼延村

元称呼延社,道光《阳曲县志》作呼延村。相传此地为宋将呼延赞的养马场。村建于呼延氏宅院地址,以呼延为名。

察院后

明清时,山西省按察使,掌管司法,简称察院。这里地处察院之后,故名。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