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戚继光在福建

戚继光在福建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1-08

戚继光在福清的遗址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嗣世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被荐升署都指挥佥事。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赴浙御倭寇,充参将,守宁波、绍兴、台州,后改守台州、金华、严州。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组建“戚家军”。四十年、四十二年两度入闽抗倭。他乘胜南下福清,直捣牛田(今龙田),连克倭寇60余营。因功迁都督同知、福建总兵官。隆庆元年(1567年)被张居正调往北京,镇守蓟州,屡败蒙古诸部,进左都督。万历十年(1582年)调广东,十三年请病归,卒于里。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

福清留有不少戚继光的遗迹,在此一一列出,以飨读者。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海口抗击倭寇时,发动军士开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诸景,把游览范围扩大1倍以上,还把山南山北新开辟的景物命名为:蓬莱峰、醉仙岩、醒心泉、双龙洞、归云洞、冲虚洞等等。他还更改了一些不贴切的景物名称,如把自在门改为穿云洞,把山光水色亭改为皆醉亭。

“望阙台”题刻,为楷书,每字字径3.8尺,刻在台石上。下有楷书“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每字字径0.5尺,落款为“明大将军戚继光书”。另有楷书《望阙台》诗,亦刻在台石上。诗为“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表达了他驰骋沙场、勤劳国事的耿耿忠心。

“振衣台”题刻,为楷书,每字字径3.8尺,刻在台石上,落款为“荣禄大夫戚继光书”。另有楷书《振衣台》诗,亦刻在台石上。诗为“蓬莱有佳人,配剑游南纪。指顾山海间,徜徉群动里。薄行幽径纡,乱石谁人驱?中有千丈表,乘之临玉虚。拂袖惊长风,浩歌空九衢。飘摇揖王母,如闻琼佩琚。幽人保元命,义士轻其驱。雉飞不逾阜,鹏搏九万余。巨翰如可挟,从此谢尘区”。

“宜睡洞”题刻,为楷书,刻在洞左右。另有《宜睡洞》题诗,为“共爱朝曦好,吾怜夕照斜。听桡归晚渡,看鸟篆晴沙。啸发悲高叶,杯空落断霞。醉衔三尺舞,直欲挽天槎”。

戚继光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写了一篇《瑞岩开山记略》,立碑于弥勒像左侧,还撰有《瑞岩寺新洞碑》一文,称这里有37洞天胜景。碑文记述他在弥勒岩旁设宴庆功的盛况。落款为“嘉靖四十三年丙寅秋九月,敕镇守福、浙、广东伸威营等处总兵官定远戚继光撰”。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戚将军继光于山(即瑞岩山)北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振衣台、望阙台诸胜,各有咏题……”马森的《镇远亭碑》,记述了戚继光抗倭功绩以及修建“镇远亭”的经过。

“瑞岩三十七洞天”,为楷书,每字字径1.5尺,刻在穿云洞之右。落款“大明隆庆元年,钦差镇守福浙总兵官都督同知动牟定远孟诸戚继光书”。

戚继光把瑞岩山亭子后面的一块石头命名为“独醒石”,并刻下“独醒石”3字。字体厚重高古,用笔奇峭飞逸。

倭寇从海口登陆后为非作歹。戚继光屯兵驻扎海口,并组织军事力量合力抗倭,在当地留下不少实物。比如现存该镇后井村的马槽就是戚继光抗倭时所用,上刻众多文字。另有一口古井,据说戚继光曾经使用过。

现存的海口民城的“通江门”,俗称“通河门”,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是戚继光抗倭、民城兴废的见证。现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田镇上一村有一座施氏八扇厝遗址,为戚继光“牛田之战”临时指挥部,原为两进,现仅存后进,已破败不堪。

戚继光为了抗击侵犯福清的倭寇,曾在江阴、高山、新厝、阳下等地留下千古业绩,其遗迹待考。其中,上迳蹑云桥为戚继光破倭处。

福清南门外有一个地方叫白陵岭,相传过去建有一座亭子,叫“白亭子”(“爸怜子”的谐音),是后人为纪念戚继光不徇私情,挥泪斩子而修建的。

福清人民为纪念戚继光抗倭事迹,在当时的西门外茶亭及海口镇“龙江书院”左面,均建有“戚公祠”。抗战期间,又在西门水陆街石坊东侧,重建了“戚继光纪念祠”,内祀戚继光像,门口有“戚公祠”牌匾。人们为纪念戚继光业绩,还把戚家军作战时的干粮称为“光饼”。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