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辽宁绥中清真寺

辽宁绥中清真寺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8-05
辽宁绥中清真寺

绥中清真寺始建于1798年,辽西地区仅有的少数民族古迹。早在1737年,有10余户从关内迁来的回族,初在城东南筑小礼拜寺。后因回族人口增多,开始在西门里建清真寺。因年久失修,又经十年浩劫,原寺已毁坏不堪。为贯彻民族政策,1982年绥中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全寺占地3000平方米,由前卷棚、正殿和遥殿三部分组成。

绥中清真寺是清代中期的伊斯兰教在绥中地区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这座古建筑的修建没有沿用新疆地区、中亚及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教的建筑,而是采用中原及南方地区建筑布局及结构,做为当时清中后期的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的场所。

辽宁省绥中县清真寺,位于绥中镇城内西街鼓楼西胡同,系清代中期中国式古建筑,是当地穆斯林礼拜与集会的宗教活动场所。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原址在老绥中城外魁星楼下。嘉庆三年(1797年)迁至现址,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竣工。文革期间本寺惨遭破坏,1981—1984修复。后经当地穆斯林在各个时期不停的修复,基本恢复原貌。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整个辽西地区历史最为久远的伊斯兰教文化场所之一。

清真寺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它采用东西方向为轴线,其布局按顺序是东影壁、抱厦、正殿、西影壁。占地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63平方米,其中大殿面积250余平方米(包括窑殿、抱厦、台阶)。窑殿、正殿、抱厦三座建筑形成是复合型。它由歇式、硬山式等几种建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其结构四壁砖石结构,顶部为大式瓦作,内部框架木质结构。

窑殿为中国典型的楼阁式建筑。窑殿即中亚礼拜寺的“密那楼”,是传统的楼阁式建筑。高近10米,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歇山卷棚式建筑,为复合式建筑,它将几种建筑形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结构。殿内正西墙壁上方为一横匾,上书阿文“太思迷”。匾下方为券门。券门内上方为阿文“太思迷”,下方书写阿文译文是“众世界的主”。在其右侧为宣喻台,即宣讲台,为阶梯式木制结构。第二层和三层为歇山重檐四角攒尖式建筑。外观似在卷棚歇山顶之上又起一座阁楼,其上为四棱宝顶,宝顶上树立伊斯兰教标志--象征光明的新月和星。

正殿五间,是典型的大作硬山式建筑。殿内顶为白色方格状天花板,内有8个檐柱,四个金柱。南北山墙对应分别为2个窗户。正东中间有一门,两侧有方格形窗,顶为硬山式木质砖石结构。顶为前后两坡,左右是两面山墙。其墙内立着前后檐柱和正中山柱。两面山墙为砖石结构。山墙由台基上皮直达山尖顶。墙垛墀头下方各有两组砖雕,图案为香炉、宝瓶、花卉、蔬果、书卷。殿顶瓦作的形式为大作。用简瓦骑缝。脊上有脊瓦,垂脊有象形的螭吻、镇兽装饰;吻下有吻座,吻背上有剑把,吻座下即山墙,雕有花篮,内装水果。山墙上开扇形窗两个。

抱厦为歇山卷棚式建筑,它将歇山式,卷棚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复合式的建筑。其殿内木作结构为三进间。其顶设有脊桁,在两根金桁间为顶椽。在金桁之上为花架椽。最上层为顶椽,其下是脊檩,按顺序往下依次为:月梁、瓜柱、角柱、四架梁、六架梁、随梁枋、四个檐柱、四个金柱,其中间两个金柱之上有抱头梁,穿插枋与正殿檐柱相连。殿顶有上、下花架椽、檐椽、飞檐椽等组成。在四角飞檐有四根吊柱。翼角结构组成是:最下层为老角梁、翼角翘椽橹、宝瓶、仔角梁、翘飞椽、连檐、套兽榫等。檐下每间共有四个斗拱,总计16个。其结构由麻叶头、菊花头、翘头、昂嘴等组成,为三踩品字形斗拱。抱厦瓦作结构,两山之下做廊。其山墙为卷棚排山,其下为勾头滴水。脊装饰各种云纹及草纹饰。垂脊两侧有垂兽。在戗脊上饰有戗兽,飞檐为套兽。瓦作呈大式瓦作,为庑殿顶与歇山顶相结合,其作法与正殿相同。在抱厦内的木作上画有各种花草、水果、云纹饰。在殿内正中悬挂一匾,上刻有“认主独一”四个大字。在正面枋额刻有“清真寺”三个大字,其左刻“辽宁”二字,其右刻“绥中”二字。北侧枋额刻“诚意”,南侧刻“心正”各两字。

窑殿、正殿、抱厦三部分,外部错落有致,自成格局;内部连接沟通,浑然一体。加之雕镂精湛,彩绘鲜明,显示出高超的建筑工艺。

绥中清真寺,不仅是绥中及周边地区穆斯林参与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社会主义中国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的文明窗口,同时对研究古代建筑工艺、宗教文化传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