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左权小花戏

左权小花戏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4-06-14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八路军总部进驻辽县麻田镇,随着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社组织及“文社火”之名逐渐消失,由“小花戏”取而代之,当地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文艺工作者,对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了改革与提高。内容上直接服务于抗战的需要;人物角色增加了青年男女、老人儿童等,改变了一贯男扮女装的旧俗,女孩子们开始登台表演;“隐咳步”发展成优美舒展的“三颠步”;单调的“擦脯扇”也逐步开合宛转,进一步发展为“蝴蝶扇”;舞蹈动作还从别的姊妹艺术里吸收了精华,丰富了自己,曲调也更加优美,伴奏乐器也有所增加;7服饰、化妆不再是单纯的小生小旦,而是按角色性格穿着彩服等,以上变化,大大加强了小花戏的表现力,群众称此为“新花戏”。这个时期流行的代表剧目有《四季生产》、《狼牙山》、《新告状》、《练兵》、《住娘家》、《送郎参军》、《秀英告状》、《刘邓大军南下》等。

从抗战到建国前这段时期的小花戏,按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和人民群众结合,一扫过去那些低级庸俗和封建迷信的糟粕,而成了清新、健康、思想性较高的民间艺术,它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建国以来,小花戏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县里除每年组织规模较大的春节文艺会演外,还多次举办花训练班,促进了花戏的交流和发展。1954年,花戏艺人王全籽和王连籽表演的传统小花戏《卖扁食》,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民间艺术会演,受的好评。1958年6月曾成立“左权县红旗歌舞剧团”,上演了不少花戏剧目。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小花戏不仅继承优秀传统节目,而且有所创新和发展,如《放风筝》、《摘花椒》、《打秋千》、《打樱桃》等,经过加工改编,深受群众欢迎。在新编花戏方面,成绩也很突出,代表剧目有《新中国》、《爱国旗》、《工农联盟》、《歌唱合作化》、《劝夫卖余粮》、《新牛郎入社》、《一个老头四个姑娘》、《送棉袄》、《选稻种》、《太行新歌》、《娶女婿》、《采药》、《新婚路上》、《翠芬选亲》以及百人花戏《百花迎春》等,都是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好节目。尤其是近年来创编上演的《开花调》和系列花戏《太行颂》,赢得了专家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