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六尺巷”主人公张英的家训《聪训斋语》

“六尺巷”主人公张英的家训《聪训斋语》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10-25

5、至子孙之累尤多矣!少小则有疾病之虑,稍长则有功名之虑,浮奢不善治家之虑,纳交匪类之虑。一离膝下,则有道路寒暑饥渴之虑,以至由子而孙,展转无穷,更无底止。夫年寿既高,子息蕃衍,焉能保其无疾病痛楚之事?贤愚不齐,升沉各异,聚散无恒,忧乐自别。但当教之孝友,教之谦让,教之立品,教之读书,教之择友,教之养身,教之俭用,教之作家。

其成败利钝,父母不必过为萦心;聚散苦乐,父母不必忧念成疾。但视己无甚刻薄,后人当无倍出之患;己无大偏私,后人自无攘夺之患;己无甚贪婪,后人自无荡尽之患。至于天行之数,禀赋之愚,有才而不遇,无因而致疾,延良医而慎调治,延良师而谨教训,父母之责尽矣!父母之心尽矣!此处多子孙之道也。

有了子孙,会感到他们所带来的负累特别多!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担心他生病,长大后又担心他的功名、担心他浮华奢靡不会治家、担心他交友不慎。一旦孩子离开身边,父母又担心路上的冷热饥渴。由子女而到孙辈,这种担心是没有尽头的。一个人年纪渐长,儿孙繁衍,哪里能保证他们都没有疾病和痛苦呢?孩子们的禀赋原本就有高有低,际遇好坏也各有不同,相聚和离散没有一定之事,忧愁与快乐也各有不同。

只要以仁孝友爱、谦恭礼让、端正品行、读书择友、保养身体、俭省持家来教导孩子们就够了。至于他们的成功失败和才华高低,父母就不必过多地操心了;他们的相聚和离散、忧愁和欢乐,父母也不必忧虑成疾。只要看到自己一生处事待人没有过分挑剔无情,当知后人也不至于受到无妄之灾;自己对待孩子们没有过分偏心,当知身后也不会有相互掠夺的事;自己没有过分贪婪,后人也不至于挥霍掉家产。至于天数命运、禀赋不佳、怀才不遇,或无缘无故地得病,请良医来慎重地调理治疗,请良师来谨慎地教导,父母的责任便已尽了,父母的心思也算尽了。这是对待子孙满堂的办法。

6、凡人少年,德性不定,每见人厌之曰“悭”,笑之日“啬”,诮之日“俭”,辄面发热,不知此最是美名。

人肯以此诮之,亦最是美事,不必避讳。人生豪侠周密之名不易副,事事应之,一事不应,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迹。若平素俭啬,见谅于人,省无穷物力、少无穷嫌怨,不亦至便乎?

年轻人的道德修养和心性尚未彻底安定,一听人嫌恶地说他“悭吝”,或玩笑地说他“吝啬”,或讥诮地说他“俭省”,就不好意思,却不知这正是好的名声。别人以此来讥诮你,也正是好事,不必有所避讳。待人豪迈侠义、处事周到细致的名声,不容易名实相副。即使大部分事情都应允帮忙,只要一件事没有应允,就会生出嫌隙、招来怨恨;即使对大部分人都周到细致,只要对一人不够周到,便有了名不副实的嫌疑。如果平时便俭省吝啬,得到大家的体谅,就可以省去许多财物与精力,减少许多嫌隙和怨恨,不也是最便当合宜的事吗?

7、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自就塾以后,有室有家,渐远父母之教,初离师保之严。此时乍得友朋,投契缔交,其言甘如兰芷,甚至父母、兄弟、妻子之言,皆不听受,惟朋友之言是信。一有匪人侧于间,德性未定,识见未纯,鲜未有不为其移者,余见此屡矣。至仕宦之子弟尤甚!一入其彀中,迷而不悟,脱有尊长诫谕,反生嫌隙,益滋乖张。故余家训有云:“保家莫如择友。”盖痛心疾首其言之也!

汝辈但于至戚中,观其德性谨厚,好读书者,交友两三人足矣!况内有兄弟,互相师友,亦不至岑寂。

且势利言之,汝则温饱,来交者岂能皆有文章道德之切劘?平居则有酒食之费、应酬之扰。一遇婚丧有无,则有资给称贷之事,甚至有争讼外侮,则又有关说救援之事。平昔既与之契密,临事却之,必生怨毒反唇。

故余以为宜慎之于始也。

人生以选择朋友为第一要事。一个人从人塾就学开始,到有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和单独的住所,渐渐远离了父母的教诲和师长的严格督导。在这时候一得到朋友,情意相合,结交为友,听从他们的言论像沐于兰芷芬芳中一样,甚至父母、兄弟、妻儿的话都听不进去,只觉得朋友说得有道理。只要朋友中有德行不好的人,对于德性没有确定下来、见识没有达到纯洁境界的人来说,很少有不被影响的,我见这种事多了。官宦子弟中尤其是如此!一旦落人这种圈套中执迷不悟,尊长若有训诫教导,反而生出嫌怨间隙,越发滋长乖张的行为。因此我家有家训:“保家莫如择友。”这实在是看过众多教训之后总结的经验之谈啊!

你们只要在最近的亲戚中,选择那些德性谨慎厚道,又喜爱读书的人,交两三个朋友就够了。何况家里还有兄弟,可以互为良师益友,也不至于觉得孤寂。而且,就财产利益的角度来说,你们的生活也只是温饱而已,所交的朋友又哪里都是有文章道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的?平时交往就有饮酒吃饭的花费、相互应酬的扰攘。遇到有人家里有婚丧嫁娶之类的事,又有礼尚往来的开销,甚至有人有争论诉讼等事,免不了从中斡旋的麻烦。平时既然是关系亲密的朋友,遇到事反而退却,必定招致怨恨辱骂。所以我说,在交友的问题上还是应该一开始就慎重啊!

8、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本是极平淡,却是极神奇。人能于伦常无缺,起居动作、治家节用、待人接物,事事合于矩度,无有乖张,便是圣贤路上人,岂不是至奇?若举动怪异,言语诡激,明明坦易道理,却自寻奇觅怪,守偏文过,以为不坠恒境,是穷奇祷杌之流,乌足以表异哉?布帛菽粟,千古至味,朝夕不能离,何独至于立身制行而反之也?

一个人居家处事做人,最不可以追求奇特的东西。《中庸》的精神,原本是最平淡的,却也是最神奇的。人能在人伦纲常上举止无缺,起居行动、治理家事、节省用度、待人接物,每一件事都合于规矩尺度,没有乖张的行为,就已经在通往圣贤的路上了,这难道不是最奇妙的吗?如果举止行动怪异,言辞诡异激烈,明明有平坦简易的道理,却非要自己去寻求奇怪不正常的东西、掩饰错误,自以为不落窠臼,去做一些险恶的事情,这又有何神奇之处呢?棉布锦帛、菽豆粟米,是千古以来最平实隽永的东西,须臾不能相离,为什么唯独在立身处世、行为举止方面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9、古称:“仕宦之家,如再实之木,其根必伤。”旨哉,斯言可为深鉴。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之难,较寒士百倍。何以故?人之当面待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古道:小有失检,谁肯面斥其非?微有骄盈,谁肯深规其过?幼而娇惯,为亲戚之所优容;长而习成,为朋友之所谅恕。至于利交而谄,相诱以为非;势交而谀,相倚而作慝者,又无论矣。

人之背后称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直道:或偶誉其才品,而虑人笑其逢迎;或心赏其文章,而疑人鄙其势利。甚至吹毛索瘢,指摘其过失而以为名高;批枝伤根,讪笑其前人而以为痛快。至于求利不得,而嫌隙易生于有无;依势不能,而怨毒相形于荣悴者,又无论矣。故富贵子弟,人之当面待之也恒恕,而背后责之也恒深,如此则何由知其过失,而显其名誉乎?

故世家子弟,其谨饬如寒士,其俭素如寒士,其谦冲如寒士,其读书勤苦如寒士,其乐闻规劝如寒士,如此则自视亦已足矣;而不知人之称之者,尚不能如寒士,必也。谨饬倍于寒士,俭素倍于寒士,谦冲小心倍于寒士,读书勤苦倍于寒士,乐闻规劝倍于寒士,然后人之视之也,仅得与寒士等。今人稍稍能谨饬俭素、谦下勤苦,人不见称,则曰:“世道不古”,“世家子弟难做”。此未深明于人情物理之故者也。

自古就有人说:“世代出仕为官的家族,就好像一年结两次果子的树一样,它的根一定会受到伤害。”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世家子弟修养德行、立德立名的困难,要比贫寒之士难上百倍,为什么呢?对于世家子弟,人们当面相待的办法,万万不能像对待贫寒之士那样正直坦诚:如果世家子弟举止小有失检,谁肯当面就指责他的过失呢?如果世家子弟的态度稍有骄矜自满,谁肯深切地纠正他的过错呢?世家子弟从小娇惯,亲成长辈都对他抱有宽容的态度;长大后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朋辈同侪也都对他谅解宽恕。至于那些为了利益而结交的人,以不端正的行为相诱惑;那些为了势力而结交的人,勾结着一道做坏事,就更不要说了。

人们在背后议论世家子弟的时候,也万万不能像议论贫寒之士那样直截了当:偶尔想要赞誉世家子弟的人品才学,却顾虑被人嘲笑曲意逢迎;有时倾心赞赏世家子弟的文章,又担心被人鄙夷是攀附权势。严重者,可能不惜吹毛求疵,以指摘世家子弟的过错失误为名望高洁之事;批削枝叶而伤及根本,以讥讽嘲笑世家子弟的先人为痛快。至于那些寻求利益而不得,于是生出嫌怨间隙的人;那些依附势力而不成,彼此攀比而生出怨毒的人,就更不要说了。因此,富贵人家的子弟,人们当面待他的时候总是宽容,背后议论时则求全责备,这样一来,他们怎么能知道自己的过失,而获得名望声誉呢?

因此,世家子弟像贫寒之士一样谨慎检点,一样俭省朴素,一样谦虚淡泊,一样读书勤勉刻苦,一样乐于听从规劝,这样自己已经觉得足够了,却不知人们在背后说起的时候,觉得他们不如贫寒之士,这是一定的。世家子弟比贫寒之士加倍地谨慎检点,加倍地俭省朴素,加倍地谦虚淡泊、小心谨慎,加倍地读书勤勉刻苦,加倍地乐于听从规劝,这样人们看他们才会觉得和贫寒之士差不多。如今的世家子弟,稍稍能做到一点谨慎检点、谦虚勤勉,而没有得到人们的称赞,就说什么“世道不古”“世家子弟不好做”之类的话,这是没有深刻地了解人情和世务道理的缘故啊。

10、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让”为宝。左氏曰:“让,德之本也。”处里闬之间,信世俗之言,不过日:“渐不可长。”不过曰:“后将更甚。

是大不然!”人孰无天理良心,是非公道?揆之天道,有“满损谦益”之义;揆之鬼神,有“亏盈福谦”之理。自古祗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翻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君子敬小慎微,凡事从小处了。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致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致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古人曾说:“一辈子都对别人谦让的人,也不会失去什么。”老子把“谦让”当作一种宝贵的经验。《左传》说:“谦让,是德行的根本。”生活在乡里之间,听信世人通常所说的话,不过是说“不可放纵别人的行为蔓延滋长”,不过是说“他后来还会更加厉害”。这是大错特错了!哪个人没有天理良心,不懂得是非公道呢?以天道来论,有“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以鬼神来论,有“使盈满的亏损,使谦冲的得福”的道理。自古以来只听说容忍和谦让足以消除无穷的灾祸悔恨之事,没有听说过一个人做到了容忍和谦让却反而酿成祸患的。要践行容忍谦的道理,先要从小事情上做起。

我曾经代理刑部的事务五十天,见到重大的刑讼之事,大都是从极小的事情上开始的。君子应该在微小的地方就保持谨慎,所有的事情都在它还是小事的时候就解决掉。我人生在世五十多年,从没有受过小人的欺侮,只有一个好办法——及早回头,不过于执着。每每想想天下的事情,能受点小气的人就不至于有一天要受大气,能吃点小亏的人就不至于有一天要吃大亏,这是我这一辈子最受益的地方。所有的事首先不能想着占便宜,孔子说:“为逐利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便宜是世上的人都想要去争夺的,我一个人占了,大家的怨恨就会集中在我身上;我没了便宜,大家的怨恨也就消解了。所以说,一辈子不占便宜,就是最占便宜了。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