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客家童谣赏析

客家童谣赏析

作者:不详来源:小米阿哥2018-12-07

《一岁娇》

一岁娇,

二岁娇,

三岁捡柴爷娭烧,

四岁学织絮,

五岁学庚布,

六岁学绣花,

七岁绣出牡丹花,

八岁食郎饭,

九岁当郎家,

十岁带子转外家。

老娣接到去宰羊,

阿哥接到打鱼塘;

爷佬接到真欢喜,

娭哩接到就哇大家团团圆圆嬲一场。

注释:

1.娇:原指美好可爱的样子,在此指为父母所爱怜、珍惜。

2.捡柴:拾柴火。爷娭:客语,指父母。

3.织絮:纺纱。庚布:织布。

4.食郎饭:吃郎家的饭,指代已经出嫁。郎,客语,这里指丈夫,夫婿。当郎家:在夫家当家作主。

5.老娣:弟弟。阿哥:哥哥。

6.爷佬:父亲的昵称。娭哩:母亲的昵称。

7.嬲:客家方言词汇,音liào,休息、休闲、玩耍的意思。

赏析:

客家童谣注重“数的大小”与“数的顺序”的了解,数字的大小一般以一至十为限。数字是抽象的,单纯灌输“数”的概念,恐怕难以引起孩童们的兴趣,而将数字融入童谣之中,则显得生动起来,活泼起来,“数”的概念自然而然就在童谣的传唱中形成了。

成长的话题不仅对于成人们来说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对于儿童来说也同样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尽管长大后要面对着许多困惑、忧愁、烦恼,但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来说,长大仍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鉴于儿童对于长大的渴盼心理,所叙述有关年龄的事情,总是提早了许多,以至似真似假。其中虽然有所夸张,但基本符合事实本身。尤其是过去,客家妹子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要比今天早熟。这或许与客家人的生存环境有莫大的关系,也与客家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染有关。

歌谣的前半部分叙述女孩一至十岁的生活情景,下半部分主要描述转外家时所受到的隆重接待。

客家传统女性不仅以勤俭持家著称于世,而且多才多艺,居家可绣花,下地可使牛,只要是男人能干的活,客家女子都能胜任。反之,男人不能做下来的大小家务,客家女子无不精通、谙熟。歌谣中所唱客家妹子人人都能织絮、庚布、绣花等,在今天看来,这无异乎传奇故事,然而在不甚遥远的年代里,这一切却都真真切切。

女儿早嫁,为父母者不忍心,却不得已而为之。看到女儿抱着儿子带着郎君归来,一家人无不欢喜。做弟弟的最积极,远远看见姐姐回娘家来,便持刀宰羊去了。比自己年长不了几岁的哥哥也兴高采烈,急匆匆直奔鱼塘而去,准备打鱼上来盛情款待妹妹。做父亲的不言自表,满心欢喜,做母亲的则欢欣得像小孩子一样,毅然宣布全家人休息一天,大家痛痛快快玩耍一天,以庆祝这难得的一家团圆。

台湾客家流传甚广的一首数字童谣,也以一岁起兴,主题与内容基本与《一岁娇》相同。“一岁噭(音jiào,哭叫),两岁笑,三岁揽(抱)柴阿姆(母亲)烧,四岁扛得油灯盏,五岁织得好幼麻(细麻布),六岁绣蕊(原指花蕊,在此作量词,一朵)牡丹花,七岁媒婆就来哇(在此指说媒),八岁就食人麻茶(麻茶即客家擂茶),九岁留发十岁嫁,十一岁揽子转妹家。”

打从三岁起,客家妹就开始了一生漫长的劳动生涯,到了七八岁则已经成了小忙人:带弟妹、看鸡鸭、烧灶火、洗尿布、送茶水、拔猪草、捡稻穗、牧鹅鸭、砍柴草、拔禾秧、摘茶叶……俨然是父母的好帮手。到了十五六岁开始成年后,更是农活、家务无所不做,无所不能了。

过去,客家女性人人必修四项功课,即所谓“四头四尾”: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家头教尾”指的是管好家,教育好子女,这是和谐之家的头等大事,摆在首位;“田头地尾”就是把田地种好,丰衣足食;“灶头锅尾”就是把大小家务样样做到井井有条;“针头线尾”就是把全家的衣帽、鞋袜、被褥等衣物,收拾好、洗涤干净、缝缝补补。客家童谣中还有一首《好姑娘》(又作《勤俭叔娘》),便将客家女子如何做好“四头四尾”,作了生动、详尽的描述。

粤东潮州饶平县客家《一岁娇》版本则显然将客家女“食郎饭”的年龄客观化了,少了些夸张,多了一分真实,但客家人过去早婚的事实仍然非常清晰:“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拾柴爷娘烧。四岁五岁学绩麻,六岁七岁纺棉纱,八岁九岁学绣花,十岁绣个牡丹花。十一十二放牛羊,十三十四学种瓜,十五十六做嫁妆,十七十八带子带女转外家。”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