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河北隆尧泽畔村民风民俗

河北隆尧泽畔村民风民俗

作者:刘顺超来源:网络2018-11-06

二、民风民俗

泽畔腊八会是这里的传统节日。早在明清之际,每年的农历腊八,在泽畔村开市舍粥,据当地的民间传说,泽畔腊八会在明代中叶已经形成,形成的原因据说与朱元璋的倡导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地传说,朱元璋少时为地主家放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是腊月初八,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于是他就在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突然间,他发现一只长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粮食。朱元璋就将这些杂粮带回去,用水淘洗干净,煮成粥,吃起来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时常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于是就让御膳坊做五谷杂粮粥,取名为“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为佛粥。据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一日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牧童发现,牧童家中贫寒,缺衣少食,家中只有各种为数不多的杂粮了,于是就将杂粮底子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来佛教弟子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

腊八粥的历史十分悠久,宋代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那时每逢腊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又称“佛粥”。

隆尧一带的腊八粥起源更早,在上古时期,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说文解字》记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腊日是一年最冷的时日,常言道,腊七腊八,出门冻死。因天气寒冷,人在此时常常引发疾病。古人认为是因鬼魅所致,驱逐鬼魅在上古时采用的巫术,所以有的地区还延续着击鼓驱疫的风俗,早些年,冀南一带常常听到半夜敲打锣鼓,以驱赶孩子身上的鬼魂。除此还有“赤豆打鬼”的传说:大禹治理大陆泽之前,因水患淹死很多人,死后变成了恶鬼,夜深时经常出来惊吓孩子,鬼魂附体。说这一日鬼是天不怕地怕,就怕赤豆,为此人们在这天就将赤豆煮粥,相互赠送以祛疫迎祥。宋代诗人陆游曾写下这样的句子:“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就是说的腊八送粥风俗。

泽畔村的腊八会是一个大的集会,据村中老人说,当时,泽畔村是山口会和内丘鹊山会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人在村子里捐资筹建的佛祖庙,于腊月初八日开光,这一天也是佛祖释迦尼成道之日,同时立会,会期为七天,到了民国之后,才逐为三天,腊八会至到今日仍然是这里的传统节日。泽畔村的腊八会不仅规模大,在冀南也是首屈一指,特别是当地村民多以腊八粥迎宾,更为远近闻名。

泽畔村的腊八会期间所熬的腊八粥很有地域特色。历史上对腊八粥原料有许多记载,宋代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记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说:“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产而有不同。泽畔村的腊八粥不仅是采用当地的多种粮食,而且当时来这里赶会的人,将自己身上的各种杂粮和食材也投到粥锅中,加上特有的泽畔莲子进行熬煮而成,被各地的赶会的人视为美食。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