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河北隆尧泽畔村民风民俗

河北隆尧泽畔村民风民俗

作者:刘顺超来源:网络2018-11-06

泽畔抬阁床是传承数百年的民间社火。源于山西的南部,据传,明永乐元年(1404)秋八月,山西洪洞县马姓兄弟移民至泽畔落户后将晋故里一带民间社火移植而来。这种活动是源于元代的抬神风俗,逐渐成为一项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抬阁床有大小之分,“泽畔抬阁”属小抬阁,参加演出六十余人,场面十分壮观,富有戏剧性,深受群众欢迎。解放前,每逢龙虎年上演,建国后每逢春节或重大喜庆之日特邀演出。

泽畔抬阁主要形式为两个八人抬阁表演,抬阁床一般长1.5米,宽1米,高1米,其形式古朴,表演时,一演员站立或坐在抬阁床上,另一演员好似站在其身下演员之手上或肩上作长时间表演,场面惊险独特,表演恢谐幽默。抬阁演员的选择极为严格,多在农历腊月由班头选12虚岁以下的少男少女,上阁床男女各一。被选上的少男少女十分的荣幸,这时全家庆贺,村人羡慕。上抬阁时扮成古代人物,出演吕洞宾戏牡丹仙子、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人物、关公保皇嫂、白蛇与许仙、哪咤智斗三太子、岳飞与秦桧等不同内容,大都以戏剧和民间传说为主,同时也穿插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题材。

泽畔抬阁表演的音乐伴奏是对子鼓,都是打击乐器,采用四二节奏的进行速度,马锣为领奏。表演的服装、头饰等是根据内容选用相应的戏装。

泽畔抬阁艺术特色非常鲜明。一是泽畔抬阁的规模最大、内容十分丰富且神秘莫测。表演时一演员长时间在另一演员手掌之上作舞,或一演员肩扛一棵秫秸而另一演员则站在秫秸上长时间表演,新奇奥妙,使人叹为观止。二是造型别致,气魄宏伟。演员被众人抬起在半空中表演,配上鲜艳的服装,造型别致有如仙女下凡。再加上排鼓、别杠开路,武术、秧歌、太平车、旱船、拉碌碡等断后,队伍庞大,气势雄伟。三是在表演时演员不念不唱,仅有头部、双臂的简单动作。扮相和造型多来自民间传说和戏剧。四是抬阁集中了戏剧、舞蹈、杂技、美术、音乐等多个艺术形式。

泽畔抬阁自永乐年间传至泽畔村。至今已流行500余年,泽畔抬阁乡艺组织严密、阵容整齐,是民间文化一枝奇葩,现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泽畔村以种藕而闻名,每年春节最热闹的就是泽畔莲池踩泥的民俗。

著名作家尧山壁先生对此有生动的描写:

“农历谷雨天气渐暖,藕农着手铺池。民间万物有神,荷花之神为魏夫人弟子花姑。开池时要烧香进供,燃放鞭炮。泽畔藕不用坑塘,而是在上好地块挖土三尺,开正方形或长方形深地,每家少则半亩,多则二三亩。池底平整之后,大水漫灌。然后根据池之大小,邀请十几人、几十人赤脚踩踏。踩池人分行列队,一遍遍翻来覆去地踩,一天两晌,直到把脚下的池底踩成一层胶泥,一块铁板,不渗不漏为止。

踩池的场面十分红火,几十人有节奏地行进,摇摇晃晃,忽而呐喊,简直是一场集体舞蹈。大家边踩边唱,因为都是男人,唱词的内容多是女人。有独唱的短歌:“东头碾子西头磨,没有汉们给扛笸箩。” 旁边有人插白:“别哭了大嫂子,还有我哩。”接着唱:“有你顶不了你哥哥。没鞋时再做一对,没有汉子怎么睡。也有集体的合唱:“小奴今年一十五,婆家穷了不做主,黑更半夜哭。”插白:“你丈夫还小哩。”接着就是叙事式的唱段:你说他小他就小,长得不矬也不高,模样也不孬。没房没屋不用提,二人马棚拜天地,这事也可以。没有吃的不用提,擓着篮子要饭去,小奴也愿意。有河有水不用提,挽挽裤子趟过去,小奴不着急。没轿没车不用提,骑着舅舅的小毛驴,小奴挺美气。管也罢来不管也罢,爹娘说话不算话,再不说婆家。”每唱三句一段,大伙儿就“哎嗨哎嗨哟”,重复最后一句。

藕池踩好的上底肥,不用猪圈肥牲口粪,更不用人粪尿,而一色是榨油剩下的豆饼、花籽饼和芝麻酱,粉碎后好土拌匀,铺多半尺厚一层。然后把一块块种藕埋进土里,再浇上半池井水。池水平静静、光闪闪,清澈见底,明如玻璃,亮若银盆,微风起时,波光鳞鳞,十分动人。为了保持一定水位,三两天浇一遍水,天早蒸发快时,辘辘不停,这就是清水莲藕。为了点缀生活,藕农还在池边栽几行稻,水里养一些鱼,真个鱼米之乡”。

在泽畔村你还可以听到好多民间传说,有荷花与观世音的故事,有马存敬的传说,有“泽畔藕”的传说等等。在村中你就可以听到这里的民谣:荷花盛开闻清香,腊八庙会有名堂;远近闻名关帝庙,千年古槐论沧桑。晋式抬阁真优美,冀南绝艺大别杠;谁不夸俺藕乡好,欢迎旅客常观光。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