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盘锦百年婚俗文化

盘锦百年婚俗文化

作者:佟伟来源:网络2015-03-08

结婚这天,迎亲也很重要。旧时,宽裕点的人家要带着离娘肉一块、红鲤鱼两条、粉条一包、大葱两根等四样礼物(寓意骨肉相连,婚姻永远幸福美满),抬花轿、赶彩车(马车)、鸣鼓乐、提灯笼去迎娶新娘。故有民谣云:“大姑娘大姑娘将十八,鼓乐喇叭来娶她。四个吹四个打,四个骡子两个马。四个箱子四个柜,骡马大车摆成对。”到女方家后,新郎要手提礼物,到门前敲门,并叫三声“妈开门”。岳母开门后,给新女婿改口红包。到了男方家,盘着上头(盘疙瘩鬏),戴着红盖头,穿着红色嫁衣,脚蹬绣花鞋,胸前挂着一对“宝瓶”(半尺左右,分锡铸和银质的,上面镌刻“吉祥如意”字样)的新娘下花轿后,要跨过马鞍子和炭火盆,暗寓今后日子红红火火,五谷丰登。然后也同样到门前喊“妈开门”。建国后,除迎亲时拿四样礼物、改口等习俗保留外,新郎已改为骑自行车或带着马车去迎娶新娘。八十年代后,改用小轿车迎亲,上帖喜字或绑红气球。

然后进行的是“成婚”。旧时称“拜天地”,亲朋好友落座后,大捞忙的(司仪)要请新郎父母坐上席。然后高喊:“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新娘被迎进新房后,要上炕(床),面朝南“坐福”,有的褥子底下还放一把斧(斧与福谐音),再由小叔子拽下地。“坐福”意为“生活幸福”。满族、锡伯族也有此俗。本地早有“小叔子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一说。此外,满族新娘还要开脸,即由“全科人”(六亲俱在的人),用白色的衣线交错来夹新娘脸上的汗毛,把汗毛夹净,从面部看有别于姑娘。而汉族新娘则是上车前在娘家开脸……建国后,除保存“坐福”外,“拜天地”仪式已少见。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很多新人改为向毛主席像行鞠躬礼,即为证婚仪式。八十年代以后,城里青年的结婚典礼多选择在酒店、宾馆的婚宴厅,于婚宴前在司仪的主持下举行。九十年代后,喝“交杯酒”成了仪式上的重要内容。“交杯酒”即新郎与新娘互挎胳膊,将高脚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寓意是“结永好,不分离”。也有两只酒杯用红绳相连,各饮半杯,再互相交换,预示着千里姻缘一线牵,永结百年之好。

成婚后婚宴开始。旧时,家人和宾客按辈份、长幼、身份、亲疏、性别依次落座,年轻女人则在一旁负责端菜、倒酒、盛饭,最后方可入席。落座后,长者和贵宾先动筷子,众人方可伸筷,陪客敬酒时也要先敬贵宾。新娘子这时还要恭敬地给新郎家的长辈人点烟,称为“装烟”,长辈要给“装烟钱”。这天还要尽量把新亲接待好、陪好,坐席要放在炕头。但那时物资匮乏,婚宴上虽都是普通鱼肉、果蔬、酒水,且菜量少,大多不给添菜,可宾客还是觉得如年宴般丰盛、很解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九十年代后,婚宴不但变得丰盛起来,有的还要请来乐队,并伴有文艺演出助兴。这天,新郎新娘和新郎父母及一些直系亲属,聚在一起吃婚宴的最后一桌饭,也是第一次全家团圆饭。这时大家要共同举杯,说一些互相祝福的话,摄影师、录像师要抓拍镜头。

婚后第三天,新娘携新郎到娘家“回门”,晚间必须返回。满月时新娘才能回娘家小住。

现在。随着时代进步,许多新人结婚已开始新事新办、移风易俗了,如选择旅行结婚和集体婚礼已越来越多了。不过,过去的婚俗,虽已渐渐被人们冷落,但作为各个时代民生民声民俗的综合表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永远闪耀在盘锦的历史空间里。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