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昌江黎族牛皮凳

昌江黎族牛皮凳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3-13

单打独斗+集体协作

制作一张牛皮凳,除了牛皮(水牛的或黄牛的皆可),粗细两种规格的藤条和一种黎语称作“赛胜”、成形性较强的乔木,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要做凳,先备料。如果在农贸市场上买不到,就到山上找,甚至要回到王下乡的山里找。

据林亚遵介绍和用卷尺丈量,水富村出品的牛皮凳的规格,有高、矮两种,呈上窄下宽的圆柱形。矮的是传统规格,林亚遵珍藏的那张就是标准配置,高25厘米,凳面直径28厘米,底座口径35厘米;高的是近年应定制者的要求而改良的“升级版”,让个子高大的人坐上去更舒适,一般高43厘米,凳面直径32厘米,底座口径39厘米。

昌江黎族牛皮凳

材料购买回来后,制作者就要根据预先想要的高度,先将直径2厘米左右的粗藤条,等分拗折,再绑起来,晒干或自然风干;较细的藤条直径在0.5厘米左右,一部分保持原样,一部分对半剖开,自然晒干,留待后用;至于乔木“赛胜”,则先剥皮,然后剖开并刨成3.5厘米宽、0.8厘米厚的尺寸,再箍成圆形木框,在阳光下晾晒至全干。

晾晒至干的藤条和木框,将被集中到厨房简易的杂物架上,接受烟熏,越久越好。“这样可以防止虫蛀,比用什么防虫药都管用。”林亚遵告诉记者。

需要做凳子时,主人就取下藤条和木框,用对半开的细藤条,将粗藤与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两种木框连接绕紧,粗藤起着承重的作用。如此一来,一张凳子的雏形就形成了。

以上这些工序,一个人可以独自完成而不需要任何帮手。但最后绷上牛皮的环节,就需要团队合作了。

只见林亚遵夫妇和另外7位男男女女,有的生火烧水,有的切割牛皮,有的用塑料包装带将牛皮固定到凳子框架上方,忙得不亦乐乎!

根据现场观察和主人讲解,切割牛皮的大小以口径较大的那个圆木框为准,这样放置到上方时,才能有下垂并下拉的余地;牛皮边缘,还要用凿子,每隔三四厘米凿下一个破口;放到凳面位置后,用宽边的包装带(一般用粗藤的皮,但在大量制作时数量不足)穿过破口,下拉、绷紧,并绑定到下方的木框上。

然后,倒持牛皮凳,浸泡到热水滚沸的锅中,稍稍摆动约10秒钟后捞起,再用菜刀或匕首,毫不费力就将表皮和牛毛悉数刮除。

昌江黎族牛皮凳

这些半成品放在太阳底下晒上三四天,牛皮就会完全变干成型,此时,在凳面下方2厘米的牛皮上,每隔六七厘米钻一圆孔,再用整根的细藤条交叉穿过,固定凳面,也美化了凳子,最后将那些之前绷牛皮的包装带或宽边藤条移除,留下的那些洞洞,好比报纸版面上的花边,倒起着装饰作用。

至此,牛皮凳算是大功告成了。如果不是急着使用或出货,黎族人会先在厨房再熏上十天半个月,做最后的防腐和防虫处理。

黎族牛皮凳,历史有多久?

黎族有语言没文字,很多历史文化现象都没有文字记载,也无从查考,所以,牛皮凳制作工艺到底传承了多长时间,确实不好妄下定论;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民间技艺传承的时间不短。

是出于什么目的,黎族先民才制作牛皮凳呢?

黎族的祖先以前狩猎后,还有用黄猄皮和鹿皮等制作皮具的传统,后来这些野生动物越来越少,也禁止捕猎后,这类民族手工艺品才越来越少;黎族同胞宰牛吃肉之后,用牛皮做凳子,是物尽其用的一种表现。

目前,昌江县文化部门计划将黎族牛皮凳制作工艺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并争取得到省一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