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天津手工业民俗

天津手工业民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2-17

印染作坊

旧时,天津有不少印染作坊,俗称“染坊”。印染技术很早就在民间流行,染坊工匠主要用土法印染织物,最初只是纯棉的土布,都是手工纺织。先用秫秸杆(最顶端细而光滑的那一段)将棉花压成一个中空的棉筒,然后用手摇纺车慢慢地将棉筒抽成细线,以脚踏织布机织线成布,这些布,民间也称作“小粗布”。印染的染料颜色比较单调,主要有毛蓝、毛月、皂青、深蓝、灰色、漂白等几种,所用染料及方法有石染、矿染、植物染等。

印染设备只有大缸、大锅和轧布石。印染时,先将染锅内水烧开,加入适量染料,用木棒搅匀,再将小粗布入锅煎煮,染好后取出,放凉、拽干。拽干的方法是将一根粗木桩埋下端于地,上端凿有一孔,将布一端穿入洞孔,再用力拽,将布中水分挤出。一般家庭生产规模小,或不具备生产规模,为使染后的粗布平整,多在自备的捶布石上捶打,而大一点的作坊则多用元宝石轧平,然后再挂出晾干。民间将这种染过的布又称作“标布”。因而,民国初年出现的进口花布被称为“花洋标”,由东北进口的俄国花布称为“俄国标”。清末的布铺也被称作“标布店”。

天津传统的印染技术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30年代,染坊中才开始使用机器,并成立了天津第一家机器染整工厂——华纶染厂。此后,天津的印染业从手工业生产走向机械化。

地毯作坊

天津地毯已有百余年生产历史。天津是羊毛的集散地,同时又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得地毯业发展很快,作坊大量涌现。第一家地毯作坊是“义盛公”号。

毛线,是织毯的基本材料。最初,是用弹棉花弓子弹毛,用纺车人工纺线。后来,逐渐改用电力弹毛。初时,地毯规格很小,多为跪垫,颜色也只有二三种。开始用土法染色,采用大铁锅煮染或用靛缸泡色。由于这种方法染出的毛线颜色易掉色,后来改为汽染。

天津织毯工匠创造了许多工艺上的绝活。他们将抽绞过纬改为拉绞过纬,即用毛线将纬线包起来,背后看不见纬线,还将剪活逐渐发展为片活,经过剪片的地毯,毯面上的图案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立体感。20世纪50年代末,天津地毯工人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制作了全部铺设用的地毯,其中在外宾接见厅的一幅巨毯,长达22米,宽16米。现在,天津地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成为国际手工地毯四大流派中的佼佼者。

扎彩作坊

扎彩作坊,俗称“扎彩作”。主要是为办丧事的人家服务,也兼制作一些玩具、魔术道具等。天津的丧葬旧俗具有强烈的“事死如生”的传统观念。一般家里死了人,特别是长辈,晚辈们都要到扎彩作请扎彩匠和裱糊匠为老人扎糊一些牛、马、轿、车、箱之类的祭品和一双纸人即童男童女作侍从,以此寄托哀思。扎彩时,扎彩匠主要用芦苇、竹子、木条、线绳、铅丝等材料手工操作。首先用竹子扎制骨架,然后用线绳或铅丝在架上绑芦苇,使其呈现出轮廓,裱糊匠再用纸裱糊加工。由于扎彩作品作为随葬品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因此,扎彩作在20世纪60年代时曾被取消。

七八十年代,扎彩旧俗又呈兴起之势,扎制的作品也根据不同的时代而不断丰富,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多种家用电器及高档生活用品、用具乃至汽车、洋房也被工匠们创造出来。扎彩这门技艺现在还被用于戏剧、影视界的道具制作之中。

扎彩作还负责家庭居室的装裱工作,主要是裱糊房顶和窗户。特别是旧时天津民间每逢过年都有重新裱糊房顶和窗户的风俗。因此在春节前夕,要到扎彩作请工匠。裱糊房顶的纸是专用的一种带浆的纸,经水一刷便粘在房顶上。纸有白色的,也有彩色的,讲究的人家用白色纸裱糊,再用丝棉蘸颜色拽花,其图案奇特。裱糊窗户则多采用白色粉间纸,民间亦称“粉帘纸”。如今,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现代装饰材料的出现,使裱糊房顶和窗户的风俗消失。但是,这门技艺却被人们传承下来,用于装裱字画、书籍和展牌等。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