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通渭剪纸

通渭剪纸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5-11
通渭剪纸

“剪纸”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在造纸术发明之前,这种艺术门类也逐渐地具有了雏形。而今在中华大地上可以看到玲琅满目的各种剪纸样式。因为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那么在我们诸多文化的门类中,有很多很多都是神所给人流传下来的,一方面是为了丰富人间的文化,而另一方面是展示他们自己生命存在的特点。剪纸和山歌是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它们的历史没有文献记载,只是一代一代手把手、口接口地流传着。

在通渭这块土地上,长期绽放着标志人们精神追求的文化小花--通渭剪纸。它用零碎的纸片勾勒、裁剪出人们生活的足迹,精神的寄托,幸福的希望和明天的向往。

剪纸起源

剪纸,又称剪花、刻纸、窗花。汉代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有“剪桐封弟”故事,记述周成王用梧桐叶剪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汉晋时,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形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演变成民间美术形式,有了专业艺人和专门的剪纸手工业。剪纸在民间广泛用作窗花、门笺、团花,除象征吉祥喜庆外,还用作鞋花、枕花、梳妆镜上的喜花,陶瓷器具上的边饰等。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之中,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常采用寓意象征手法和变形夸张手法,结构简洁,风格明快,表现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中国的剪纸究竟起源于何时?在史料中很少有明确的记述。据民间传说,剪纸艺术起源于西汉。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而演变为剪纸艺术。

在农耕文明中,女工是女性必修的课程。在陕北地区,剪纸、绣花几乎成了姑娘的门面活。男方衡量女子,“巧”是一条重要的标准。陕北的老一辈人至今记得当年相亲时的说法:莫问人瞎好,只要手儿巧。而在甘肃陇东的很多地方,长时间以来衡量一个农家女子的标准,有一条就是看看她能不能剪出一手漂亮的窗花来。看谁家女子聪明灵巧,就是要看她窗花剪得好不好。

古老传说

剪纸,流行于我国西部的很多地区。通渭剪纸是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技艺娴熟、手法多变,富于装饰性。图案多取材于古今人物、戏曲故事、吉祥动物、名贵花草等,寓意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喜庆节令。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的门窗、墙壁、灯笼、水缸、粮屯、灶头上都会贴上寓意吉祥的剪纸作品。

剪纸作为当地妇女们的一种传统手艺,其花样、摹本、技巧、手法仅限于母女之间代代相传。有资料表明,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剪纸,最早起源于汉唐时代,千百年来,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流行于民间,每有节庆婚娶等喜庆之时,剪纸必定会登堂入室引人关注。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能长出如此瑰丽的艺术之花,与当地一个古老而美丽动人的传说有关。东汉时期,这里生活着一对恩爱诗人夫妻秦嘉、徐淑。后来,秦嘉任黄门朗后被朝廷派往津乡亭领差,思念丈夫的徐淑写下一篇篇动情的诗作后,用纸剪出一只只纸鹤,然而,当纸鹤衔着诗笺飞到津乡亭时,秦嘉已客死他乡。噩耗传来,她与家人亲往搬柩归葬,悲痛欲绝的徐淑剪下万朵白花撒向山野,千山万壑便披起哀悼的素装。从此,通渭的女儿家便用雕花剪纸来纪念这对恩爱夫妻,也借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千百年来,通渭民间剪纸艺术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广泛流传,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群众的普遍喜受,像不竭的清泉,滋养着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更促进了它的不断升华。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