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河南尉氏县洧川城隍庙

河南尉氏县洧川城隍庙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8-17
河南尉氏县洧川城隍庙

洧(音wei)川镇在县城西南约卅余公里处。洧川是一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镇,隋唐时期曾在这里设州称洧州,金宣宗二年(公元1218年)设县直至新中国成立,五十年代初将洧川县分割划归长葛、尉氏,洧川才成为乡镇。洧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双洎(音ji)河、杜工河、黎明河三河环绕洧川古城。洧川名人雅士辈出,司马懿、魏征、吕蒙正等古代名臣,著名隐士阮籍,著名书法家钟繇皆出自洧川。得益於政区级别降低,这里没有较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不少文物古迹遗址得以保存;城北有周灵王故陵、柏岗寨、韩国鸿台宫故址,城南有牛脾山、司马墓、陈里故里,城西有隐山岗,魏征庙,城东有桐子产故居、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故里,城内有宏伟的明代建筑城隍庙、洧阳书院、培风书院、奎文书院,并曾存有汉代著名碑刻“尹宙碑”等。

洧川城墙为大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构筑,城墙高二丈六尺,周长九里四十步,开五门。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知县张恭复修,在五座城门各建门楼。明、清之际曾十二次复修扩建,女墙,楼垛、马道全以砖砌,整齐坚固高大宏伟,曾有“八保洧川,固若金汤”之称。民国时期洧川城屡遭兵燹城毁门倾,仅大南门幸存,大南门宽7米,进深  13.5米,高10米,内外壁均由大青砖砌筑,底部青石铺基,顶部为半圆形拱券门,建筑古朴雄浑壮观。

洧川古城墙垛为柿花形状,据说只有出过状元的县才允许建柿花形的城垛,吕蒙正、刘理顺就是两个不同朝代的洧川籍状元。南城门通道顶端正中央,从墙缝里顽强地长出一棵柏树,至今已是五百余年树龄,古柏枝繁叶茂傲立城楼俯瞰全城堪称奇景,它与已经坍塌的北门城楼顶的榆树遥相呼应,当地曾有“洧川南门到北门百(柏)里有余(榆)”的说法。古柏树被居民们视为神树,有人在城门上柏树前建起了简易的祭坛。护城河通常都在城外,洧川古城的护城河却在城内,一旦敌军攻入城内,一百多米宽的护城河肯定会让敌军瞠目结舌,也足以延缓敌军的进攻,甚至有受到内外夹击的可能。

洧川城隍庙位于洧川镇城中心路北,据《洧川县志》载:该庙建于明初,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重修,在明嘉靖和清顺治年间又曾多次重修。

庙内原有大殿五间,拜殿五间,东西廊房各二十五间,戏楼一座,寝殿六间,大门三间,大门外有明弘治年间石狮一对,整个城隍庙占地约15亩,解放前为洧川县旧政府所在地,已将原东西廊房改建为东西排房。解放后,洧川县人民政府设在这里。尉、洧合县后,洧川县撤销,现在城隍庙为尉氏县人民文化馆洧川分馆所使用。

洧川城隍庙庙内现存大门三间,拜殿五间,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丈,硬山顶花叠脊(原为琉璃脊剪边)拜殿梁架结构独特,殿中横排四根内柱直达屋脊,由柱身平伸出四架横梁,梁上立柱,架梁托檩,檐下出飞椽,有檐檩,大小额枋和平板枋,枋上施以彩绘,檐下有方形明石柱,每面四根,共八根,正面柱上刻有楷书对联,中联为:“泽沛人寰御灾捍患神功大,灵著阴府彰善惩凶圣鉴真”,边联为:“ 赫赫明明赏罚世间善恶,昭昭耿耿扶持宇内人民。”背面石柱上边联“聪明不蔽举念经回已早知,正直无私到头善恶终殊报”,中联“世事难齐冥府鉴观从不奕,人心叵测幽灵炯照总无私”。

在拜殿内自第一架横梁之上置透雕木格棱,正中三间分别置隶书匾额,中为“公正堂”右为“负责任”左为“守纪律”九个大字(此三块匾应为民国时原洧川县0所置)。拜殿两旁有东西廊房各六间,虽已改造过,但其木架结构未变,拆除砖墙即可恢复原来本色。

洧川城隍庙原有山门高大雄伟,为楼阁式,不幸于大跃进年代被毁,现在的大门虽经改造,但仍是原山门木架结构,有明柱,大小额枋,平板枋,拆除砖墙即可显现出原中门及左右偏门,仍不失雄伟之气。特别是大门南侧的一对石狮,通高247厘米,东西长77厘米,南北宽58厘米,其中座高107厘米,狮高140厘米,石狮雕刻圆浑古朴。东边石狮狮座前额刻有铭文共62字,大都模糊不清。经考证为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所刻,故此对石狮已近五百岁了,实是一对具有较高价值的明代石雕艺术品。

如今洧川城隍庙是洧川镇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一九八五年被尉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零年划定了保护范围。二零零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