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吉林公主岭于凤至故居纪念馆

吉林公主岭于凤至故居纪念馆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11-26
吉林公主岭于凤至故居纪念馆

于凤至故居纪念馆位于公主岭市南崴子大泉眼村,西临东辽河右岸,南依长白山余脉。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占地2600平方米,是民国时期北方典型的三合院青砖民居。

故居有垂花式院门,面阔一间,彩绘辉煌。迎门青砖影壁一座,浮雕福字,古朴高雅。院内呈中轴线对称格局,正房七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硬山拱脊,绿窗红门,屋沿及内壁梁栋饰以花鸟、山水、人物彩画。正房东耳房为敬祖堂,西耳房为礼佛堂。东厢房内展览于文斗经商事迹,西厢房内展览于凤至生平事迹,两个展览图文并茂,史料翔实。院墙东南角与西南角各筑护院炮台一座,东为靖乾台,西为抚坤台。炮台命名表达于氏家族对天地敬畏的心志。

于文斗经商事迹展

中华商界,曾有“南岩北斗”之说。“南岩”指胡雪岩,“北斗”指于文斗。于文斗生于1843年,卒于1916年,张作霖儿女亲家,少帅张学良将军岳父。于文斗是吉商的开拓者和先驱,是他奠定了吉商在中华商界的地位。他在有生之年,积累了十分可观的物质金钱;他在辞世之后,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对社会的贡献,堪为族人和他人效法。

于氏家族祖居山东登州府海阳县司马庄。因祖上有官居司马者,故庄名司马。清·顺治十年(1653年),朝廷颁行《辽东招民垦田授官例》,十世祖于宾、于朋、于友三兄弟,入旗(汉八旗)。带领雇工两百,渡海下关东。先到今辽宁庄河落户,后又转道落脚今梨树境内偏脸城,开垦辽河两岸土地。

挺进重镇郑家屯

1856年,于文斗生父于渼奉蒙古王爷的开发招募令,举家迁居大泉眼(原怀德县南崴子镇大泉眼村)。为了兼顾农商,于渼又携于文斗挺进关东重镇郑家屯(今双辽市)。除种地外,修建房屋240余间,经营粮栈、烧锅、油坊、布庄、木材、煤矿,还开设了钱庄,字号丰聚当。商道酬勤,于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至为重要的是,于文斗在经商过程中形成了独到的认识:无商,民无以谋生;无商,家无以致富;无商,国无以振兴。为商之道无它,唯诚唯仁唯义耳。唯诚唯仁唯义,并非谋利之策,乃经商之根之魂也。

1886年,他将经营钱庄生意的丰聚当,更名为拥有众多产业的丰聚长商号。

于文斗还从达尔罕王爷手上得到数千公顷土地,开垦科尔沁草原为耕地。丰聚长商号发展到吉林省内13家,辽宁6家,黑龙江3家,天津2家,蒙古1家。主营业务包括土地、粮栈、石矿、盐铁、畜牧、毛皮、木材、木材加工,还有辽河航运。于文斗从1886年起连续20年担任郑家屯商会会长。

于文斗引进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聘请水稻专家,在辽河两岸大面积种植水稻,丰聚长稻米被伪满皇室定为御用大米。

于文斗以大辽河为运输航道,组建了丰聚长船队,在营口建了丰聚长水旱码头。丰聚长大米和众多农产品登船到营口再转运南方,并出口朝鲜、俄罗斯等国。

一颗丹心为辽东

于文斗牢记先人当年蒙皇恩下关东的使命,一心努力开发振兴东北。

他曾出巨资帮助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办工厂,为东北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还倾情支持吴俊升、张作霖、冯麟阁、马龙潭等设计自建四洮铁路,与以后陆续修筑的大郑、沈吉、锦承铁路一起,抗衡日本人的南满铁路,客观上延缓了日本人侵华的脚步。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资助吴俊升的保险队增加编制,反对外来侵略。

1905年,资助《新安军》统领冯麟阁驻防郑家屯丰聚长,对抗外敌。

1907年,资助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增兵扩军,促其派遣张作霖率部队进驻郑家屯,守备对日。

1912年,日本人侵吞东北土地,于文斗把丰聚长商号的土地以低价或无偿转让给当地农民耕种。

1916年,日本人制造郑家屯事件,于文斗为抗日武装冯麟阁部二十八师提供武器、粮草和马队,并携爱女于凤至亲赴前线劳军。

1931年,于氏后人以于文斗为榜样,在九.一八事变后将丰聚长商号全部产业捐献给当时守土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期间,于家直系子弟多人参军救国,先后有30余人为国捐躯。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丰聚长重新经营。

1956年丰聚长全部家业无偿捐献给国家。

传承商号续古今

1980年,于文斗更名的丰聚长商号,在沈阳市苏家屯重新开业运营。1993年,迁回吉林省前郭县。2002年,落户松原市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松原市丰聚长木业物资有限公司。2010年秋,丰聚长第五代传承人于至辉回乡修缮于凤至故居,被列为公主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春,在故居东西厢房举办两个纪念性展览,使于文斗、于凤至的事迹得以面世,这不仅是于氏家族的光荣,也是东北人民的光荣,甚至可以说中华儿女的光荣。

称于文斗民族企业家,恰如其分;称于文斗吉商之泰斗,亦不为过。因为,于文斗先生用自己辉煌的经营业绩,曾在一百年前的东北天空,绽放出令人兴奋的光亮。农耕与商企文明,原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与物质不同,它不会被人为地泯灭。它将永远生动地存在,别说一百年,就是数百年,也会一直激励人心。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