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文章列表
草圭堂是黔江区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建于300多年前,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577平方米,融合了江南建筑与西南干栏式建筑风格,是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也是渝东南古民居的典型
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洛
“开封府”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威名驰誉天下,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美名传于古今。一曲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令人荡气回肠,引起几多瑕思神往。 北宋开封府为天下首府,号称“天府”
南阳武侯祠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
岳家寨,位于山西平顺石城乡,太行山深处,海拔高度820米,为太行山区的典型石板特色村庄。这个位于太行山一隅的小山村,相传为岳飞后代的避难之地。这里大山环拥,民风淳朴,景色超然,几乎与世隔绝,村里
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和华北的部分省市,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 河南坠子
日前,汕尾市陆丰市东海镇洪家围被认定为第六批广东省古村落,据了解,洪家先祖于清朝雍正年间自海丰迁居至陆丰东海滘(今东海镇),在洪家围置业建寨居住,历时近300年。洪家围建筑风格独特,其中“五马拖
房县玄武灯舞是根据流传在武当山地区的玄武大帝神话故事设计、制作、表演的民间舞蹈,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房县玄武灯舞表现形式为以龟、蛇为道具,分为龟舞、蛇舞两个部分。 龟舞
万民伞是以伞为核心道具的民间传统舞蹈,是竹溪过年习俗之一。 万民伞舞蹈起源于唐,明代初期流传于竹溪,盛行于明清时期。凡为人民群众办好事、主持正义者,受百姓拥戴者,百姓都要举办送万民伞
在东兰县花香乡永安村大龙牙峒汉族村寨,至今保留着一部罕见的古代神戏——《乌洋神戏》。 乌洋神戏是源于汉代的奇特戏种,八百年前由四川遂宁传入广西东兰,扎根花香乡永安村。该戏主要是为当地
海峡两岸文化有着共同的民族艺术形式。在中华文化中,诸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是与人类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相同的,只是其起源和内涵各有差异而已。然而
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寺原建于隋仁寿(601-604)年间,塔修造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元、明、清三代都曾重修此塔。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当时任彰德(即今安阳)知府
广彩即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闻名于世,是清代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釉上彩绘瓷器品种。当时,广彩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将景德镇所烧的素瓷坯运到广州后,再根据外商的需求,在素瓷坯上加以
塘南贺郎歌流传于南昌地区乡村,是举办婚庆礼仪、洞房花烛之夜必备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曲目众多,歌词文采飞扬,表现形式丰富、气氛热烈。既有一人独唱部形式,也有众人共同喝彩环节,是南昌县地区婚庆喜事
南昌县塔城“板灯龙”是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塔城“板灯龙”是人们在节日和农闲时所进行的一种表演,其历史可谓久远。塔城板灯龙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
南昌瓷板画是在中国传统绘画、陶瓷彩绘和西方摄影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巧妙结合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流传在南昌、景德镇、九江等地。 清末至民国,随着西方摄影技术的流入,
川江支流的伐木场,将原木砍伐后运至溪河岸边,用纤藤把几十根原木捆扎在一起,就成了木排,然后借助水流运送到川江沿岸的目的地。这个过程叫放排,又称排运,是一种经济、简便、原始的运输方式。后来改用轮船
第一座缆车用作货运 1936年,民国政府铁道部着手修筑成渝铁路,因运输建设器材的需要,在重庆城朝天门上游13.5公里的川江北岸,原米坊码头的基础上,规划建筑成渝铁路工程局九龙铺码头。
湘山近顶端的一块崖壁上,镌刻着清圣祖康熙皇御笔钦赐的“寿世慈荫”四个大字,幅宽8.4米,高2.2米,字径1.6米。观其用笔沉稳、凝炼,既有颜体的雄健、丰润,亦遗有篆隶笔意。整幅书体呈现出磅礴大气
石涛,是清代最著名的画家,因画而闻名,也因画有名而两次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康熙皇帝曾问他是何方人氏,石涛自称是“粤西全州人”(大约是怕康熙皇帝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据《辞海》所载,石
约16公里远以北的湘桂公路旁永岁乡石岗村,又称“石头岗”,该村过去的读书人多,曾有“才子之乡”的称谓,清乾隆年间,该村还出了一门父子三进士,即蒋林与其子蒋良骐、蒋良翊分别进清乙未进士、辛未科进士
湘山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城西一公里风景秀丽的湘山之麓,现存放生池浮雕,寿佛殿、妙明塔、洪钵岩泉、湘山石刻、圣母堂及墓塔等。均倚山势,坐东向西,占地18000平方米。山顶有飞来石,传为自须弥
全州县枧塘乡珠塘村有一个小石山,人称“语录山”,山上刻有毛主席语录和名人浮雕。作者是一个农民叫蒋济渭。二十几年来他一人独居,不与人语,每日在小石山上凿刻不已。近些年常有远近闻讯者纷至全州珠塘,欲
太符观,位于汾阳杏花村镇东北13公里的上庙村,为金至清代建筑,始建于金代承安五年(1196),正殿玉皇大帝及其侍者七尊泥塑,躯体高大,形象逼真,从其塑造风格看可能是明代作品。左右配殿内悬塑满壁,
在会宁境内分布着众多的彩陶文化遗址。祖厉河流域的遗址有大地梁、十石湾、老鸦沟、万家河、高陵、南十里铺、晏门川、鸡儿嘴、甘沟东岔、硬山、寨柯等;关川河流域的有牛门洞、窠立台、铁木山等。还有没有列入
石祖娘娘山在会宁县太平店镇石娘娘山(亦称蟠龙山)峰顶。远远望去恰似一顶皇冠镶嵌在蟠龙山上。该庙占地390亩,建筑占地30亩,主题建筑包括“石祖娘娘大殿”、“百子圣宫”两个大殿和“天坛”、“黄天楼
南宁傩舞最初是一种驱鬼驱疫、祈福消灾的宗教仪式,在明末清初最为盛行。它原始古朴,既有反映原始社会劳动、生活、战争的场景,也有驱疫赶鬼、招财进宝、祈求丰年等欢快的舞蹈动作。有在农历正月至二月初二的
泉州素有“宗教胜地”之称。历史上多种宗教汇聚泉州并留下大量珍贵的宗教遗迹遗物,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现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拥有众多的信众和数目可观的寺观教堂,
闽南民间艺术包括的门类很多,有音乐、舞蹈、曲艺、戏曲、美术、工艺等,每一门类里有许多艺术品种,如戏曲,有人戏和偶戏,人戏又有梨园戏、北管戏、歌仔戏、高甲戏、竹马戏等;偶戏也有“嘉礼”(提线木偶)
泉州东西塔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耸立在开元寺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
惠安南派布袋戏创建于清咸丰年间,流行于闽南地区,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惠安南派布袋戏早先以涂寨为中心,后逐渐流播,遍及全县。 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是由“说书
用扁担挑东西,这在农村再平常不过。而在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扁担不仅是村民的劳动工具,还代表着一门在村里传承了200多年的武术。 正如武术界的拳谚所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的中心位置,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素以“建筑之乡”“雕刻艺术之乡”“惠安女民俗风情”著称于世。 惠安木雕是与闽
横县百合茅山舞相传是从浦北县福旺村传入横县百合镇、马山乡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横县百合茅山舞的形式和传续,源于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唐代有位陈氏夫人,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是宾阳传统的炮龙节,在这天上午县城将上演彩架游街,此时民众纷纷上街观看,人头攒动,对这种传统艺术十分感兴趣,可谓万人空巷。 宾阳游彩架于清代从广东佛山传入,初传入时
那马龙狮是一项融武术、体育、竞技、舞蹈、音乐为一体的壮、汉民族的民间传统民俗活动,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那马龙狮初为保护“龙母井”龙仔安全而舞,后因民间视龙与狮为吉祥神物,便以南狮加入,龙狮共
甘棠彩凤是宾阳县甘棠镇一带的民间民俗活动,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彩凤是吉祥物,当地群众通过舞彩凤祈求吉祥平安,身体健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幸福。舞彩凤一般在农历正
西府(West-fu),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泛称,常指宝鸡及其周边部分地区。西府,多用于陕西民俗版块,饮食文化区隔的省内地域概念。这里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青铜器之乡”,也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
一颗星,隔帘灯;两颗星,加油瓶;油瓶漏,好炒豆;豆花香,加辣酱;辣酱辣,加水獭;水獭尾巴长,加大伯;大伯耳朵聋,加裁缝;裁缝手脚慢,加只雁;雁会飞,加只鸡;鸡会啼,加火蚁(蚂蚁);火蚁会爬墙,拾
梅林戏,由于产生在闽北泰宁县梅林乡而得名。当地百姓长期流传着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户子弟九担箱,敲起叮当鼓,唱起梅林腔。”这说明了梅林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 梅林戏
首页 上一页 [ 第18页/共53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