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闽南民间艺术

闽南民间艺术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5-05
闽南民间艺术

闽南民间艺术包括的门类很多,有音乐、舞蹈、曲艺、戏曲、美术、工艺等,每一门类里有许多艺术品种,如戏曲,有人戏和偶戏,人戏又有梨园戏、北管戏、歌仔戏、高甲戏、竹马戏等;偶戏也有“嘉礼”(提线木偶)、布袋(掌中木偶)、皮影等。闽南民间艺术是一个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

闽南民间艺术不但丰富多彩,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如南音的《梅花操》,沉静幽雅,古朴高洁,具有十分独特的韵味,令人神魂飞越。不仅仅闽南人,也不仅仅中国人,连外国人都叹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再如闽南的石雕,构思奇巧、匠心独具,技法高超,其上乘之作甚至成为国宝,安放在国家重要的建筑上,或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城和贵宾。

闽南民间艺术又有许多历史非常久远的品种。如被称为唐宋遗音的南音,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魏晋古音。《闽诗录》已乙集·卷四记载了描述五代泉州风情的一首诗中写道:“千家罗绮管弦呜,柳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五代詹敦红诗)。可见当时闽南的音乐舞蹈已经相当普及,也达到相当的水准。

闽南傀儡戏在唐、五代也已相当盛行,“日月并轮长不明,木人舞袖向红炉”(潘守正《雪峰山寺》卷五),说的正是当年木偶戏的演出。直接表达人民喜怒哀乐的歌仔,民间节庆婚丧中的阵头歌舞,以及融汇于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雕刻绘画、工艺,其历史更为悠远。

到了宋代,民间的戏曲活动之盛,已致使闽南的地方官员大声疾呼“莫后百戏”。

南宋偏安临安(杭州),将专管皇族庶务的宗正同司迁入泉州,先后有数千名赵家皇亲到泉州来。他们终日欢娱游乐,把流行临安的南戏艺人也带到泉州。南戏的传入对闽南民间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梨园戏和竹马戏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也因此梨园戏尚存了许多全国少有或仅有的宋元南戏本事。

南音、梨园戏、傀儡戏等历史久远的艺术品种,留存到今天,已经成为“活化石”,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史学的价值。这也是闽南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

闽南民间艺术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的每一个品种都深深扎根于民间,溶合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及各种岁时节庆的民俗活动中,因此受到人民普遍的喜爱和关注。这是闽南民间艺术得以一代代传承不息的根本原因。

正是上述这些特点,使得闽南民间艺术,成为中华文艺百花园里一片绚丽的花圃,绽开着许多传世的艺术之花,也成为闽南人引以为豪的创造。

一、闽南音乐

闽南音乐可分为南音、北管、歌仔三大系统。

南音的历史相当久远,被称为“活化石”。一般主为是唐、五代时传入闽南的中原古曲。

由于流传的历史久远,产生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南音、南曲、南管、弦管、郎君乐等,在台湾多称为南管、弦管。

南音的内容,有“指”、“谱”、“曲”三种。指,是一种组曲的形式,以乐器演奏,但它们的音乐中包括歌词,而这唱词只为平时学习、记忆音乐而设,演奏时只奏曲调而不唱。传统的南音曲本,有“指”四十八套。

谱,是纯粹的器乐演奏曲,由多乐章组成,传统有十三大谱。每套谱都有一个标题,如梅花、四时等,属于一种“标题音乐”。

曲,是供演唱的散曲,由歌者手持拍板,在南音“四管”伴奏下演唱,具有南、北朝朝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奏,执节者歌)的演唱风格。其曲牌有230多种,曲目则达2000多首之多。

其乐队编制,一般有“上四管”,即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和“下四管”,即响盏、双音、四块、小叫。有时还加上玉暧(小唢呐),笛子(品箫),成为“十音”。

其曲本,以南音的工尺谱记,系以琵琶指法记录,由音符、指法与撩拍三部份组成。音符记于左一行,以“工六士一仪”表之;琵琶指法记号于中央行;以“。”表示拍,以“、”表示撩,记于右一行。

南音音光格调高雅。据传泉州人李光地为康熙重臣时,曾要家乡派五位南音高手入京,于御前演奏,得康熙赐匾“御前清曲”。

南音的洞箫叫南箫,较北箫粗且短。以南音音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梨园戏也就被称之南管戏。以后又笼统地称呼包括京剧在内的北方戏为“北管”。也就是说闽南人的“北管”,实际上有二种含义,广义的指所有北方语系的戏曲,狭义的则专指闽台地区流传的乱弹。

乱弹北管并非产生于闽南。早期的北管戏除了丑角使用闽南方言表演之外,其余角色都用“官话”演唱。但是数百年的变迁,迄今仍流传于台湾的北管,早已成为闽南人的子弟戏。职业的乱弹戏班除了唱及吟念用官话,对白都改用闽南话。因此,亦可归之于闽南民间艺术。

北管演出的形式通常有三种:出阵、排场、梨园登台。前两种基本上属于音乐的范畴,而没有戏的表演。

出阵也称为“大鼓吹”,实际上就是一个乐队,有唢呐、海笛、大锣、钹、鼓、音量很大,喧吵热闹,都在宗教活动或婚丧喜事时,边走边奏。

排场,则是以北管的全部文武场:椰胡或京胡,加上三弦、月琴、唢呐、海笛、箫或笛、通鼓、单皮鼓、大小钹、大小锣等,按次序摆开,坐着演奏,有时同有唱员加入清唱。

排场也是神诞或红白喜事时到人家厅堂或庙前等演奏,以助热闹气氛。

闽南歌仔,在台湾也称为福佬民歌。其内容在歌谣一节已经介绍,其音乐则把情哀怨的旋律为多,也有一些节奏活泼的滑稽歌。曲调多以五声音阶构成。伴奏的乐器通常为壳仔弦、大广弦、月琴、三弦,很少用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闽南歌仔与说唱和戏曲的关系非常密切,歌仔戏就是由歌仔演化而成,因此歌仔的曲牌基本上和歌仔戏是一样的。主要的曲牌有“七字仔”、“杂念仔”、“都马调”、“思想起”、宜兰哭等等,大约几十个曲牌。台湾的闽南语歌仔,最早起于嘉南平原,有“车鼓调”、驶犁歌等。而晚近较有影响的歌仔为恒春的歌仔。尤其是恒春的“思想起”,被著名的走唱艺人陈达一唱,具有十分浓郁的韵味。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