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文章列表
惠山寺经幢,在无锡惠山寺古华山门内两侧,南侧为唐陀罗尼经幢,北侧为宋大白伞盖神咒幢,两幢中间相距10米。1956年10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陀罗尼经幢,建于唐
在洞头海岛五彩缤纷的民间工艺中,贝雕作品最为绚丽多姿,它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被列入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专项保护名录。 贝壳是大海对人类的一份馈赠,贝雕则是海岛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从贝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 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
彩石镶嵌是采用石雕、浮雕与花板雕刻相结合的技法,根据题材内容和色彩要求,配石成图,精制成多种工艺美术品。先后创创造了平嵌、高嵌、满地嵌等多种技法,内容扩展到神话故事、民俗风情和现代生活。彩嵌用料
矾塑是艺术与科技、手工与“天工”巧妙结合的工艺,以线条造型,用材简单,创作方便。工具只需一把镊子、一把剪刀、一把钳子,材料只需数条铜丝及数种有色纱线,就可扎成各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模型。再将模
点色剪纸是汉族传统彩色剪纸的一种。术语谓之“点色”。作法是将剪刻以后的作品,施以色彩渲染。多用宣纸或连史纸,纸薄易洇染时以品色加白酒调和,渗透性强,每次能染二三十张。为了适宜点染,以阴刻为主。
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黄杨木料为乳黄色,作品上漆初呈姜黄色,后变橙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逐渐变成红棕色,给
苍南夹纻漆器,亦称脱胎漆器,传统漆器品种之一。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髹漆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制法独特的漆器工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享誉国内外。夹纻漆器制作技艺有两种:一是脱胎,即以泥土、
乐清市翁垟镇雪湾村保存的乐清龙档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历经岁月沧桑,年代久远的老龙档在乐清市比较少见。 “火树光腾城不夜,银花焰吐景长春。”乐清西乡一带有着划龙船的传统习俗,一般都是
绸塑是以绸制服饰,装扮泥塑或木雕、石膏塑的人物,是集雕塑、纸扎、脸谱、剪纸、彩绘于一身的综合性工艺晶。温州绸塑历史悠久,早年著名民间艺人郑岩斌曾以整套活动的三十六行绸塑作品,在江心屿展出,轰动一
米塑又称“粉塑”,温州独有的民俗工艺,与北方的“面塑”一道称为食品塑作工艺的双绝。 以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采取揉、捏、掐、刻、扮等手法,用多种色彩精制成人物、龙凤、花鸟、走兽等工艺品
在乐清、永嘉等地,盛行着一种叫“首饰龙”的龙灯。它和其他龙灯不同,全身不是呈龙形,而是依照渔船结构,整个架子是以一条弧形木条作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船长3米、宽2米、高3米左右
太平钿剪纸是浙江省平阳县很有特色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2007年6月9日文化遗产日,它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阳太平钿剪纸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药发木偶源于宋代的一项烟花杂技,是以火药带动木偶表演的民间手工技艺。曾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研究人员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泰顺民间的“放花木偶”即为药发木偶。 自清朝中叶从福
乐清竹壳雕是以竹壳为主材的民间工艺品。艺人选择不同纹理,不同色泽,不同质地的竹笋壳,和谐拼镶,巧妙利用和发挥竹壳自然朴实的质地美,雅致的色泽美,斑驳的纹理美,集雕塑、剪刻、绘画为一体。其特点是材
所谓竹丝镶嵌,就是在竹丝方格纹样上拼贴出以白桃木剔出的主题形象,通常有山水、花鸟、博古、人物,凸现浮雕效果。制成客堂屏风或挂屏,是高雅的家居陈设。清代多以名家书法做成条屏或挂屏悬于中堂,因颇具书
细纹刻纸是浙江省乐清市流传的一项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乐成镇、柳市镇、翁垟镇等地。乐清细纹刻纸具有纤细优美的风格,与粗犷豪放的北方剪纸对照
平阳鳌江迎龙,俗称“划大龙”。鳌江划大龙,是平阳县鳌江镇民众为求五谷丰登、鱼虾满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创造、传承并享用的民俗文化瑰宝,其寓意深刻,兆吉庆祥和。鳌江大龙见证了鳌江的发展变化。《平
瓯绣为温州传统民间技艺,与苏绣、湘绣、顾绣、蜀绣并称为中国五大名绣,始于唐代,是独具地域特色的东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瓯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绣构图精
温州为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制瓷业集中地,始于东汉,迄今为止发现温州境内发现古窑址达200多处。自晋代开始,古人著作中多有记载瓯窑。 瓯窑胎质较密实细腻,呈灰白或浅灰色;釉色多为青色、
瓯塑是温州独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与“乐清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瓯塑源于汉代,目前已出土最早的瓯塑文物——温州慧光塔发掘出的瓯塑梳妆盒为北宋元佑年间的产品,已近千
藤牌舞又称藤牌阵,藤牌操,流传于温州、瑞安、平阳、苍南及福建省平潭县等地民间,现只有瑞安民间仍有传承。藤牌舞舞蹈动作和场面调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瑞安的藤牌舞则注重阵势演练。相传,藤牌舞源自于
狮子被认为是一种威严吉祥的动物,历代视为祥瑞,一副木架上,7根细绳紧牵一只小狮子,随着表演者的不同抽线手势,狮子在架空的木杠上翻腾着做出各种动作,这就是在泰顺万排延续了200年的民俗表演——万排
蒲岐抬阁年代久远,已有170多年的历史,2009年以“抬阁”项目名称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蒲岐抬阁是温州市乐清市蒲岐一带元宵节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有时,九月会
羽毛画,是将飞鸟禽类的各色羽毛用纯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珍贵文物中,就有精美的羽毛画。 邵阳羽毛画据考证起源于明永乐年间。邵阳地处湘
香粉纸是滩头特产,全世界只有滩头镇生产,与滩头年画和色纸并称“滩头三绝”,在国内外久负盛名。香粉纸张采用当地优质土纸和当地特有的天然白泥浆精制而成,有去腻除油、息汗除臭、洁肤健体、增白美容等功效
你见过湘西南绥宁苗乡的一种民间娱乐——扮"土地"吗?那姗姗扭动的舞姿,引人发笑的装束,朴质感人的说唱,浑然把神秘和幽默融为一体,让人见了无不动情、欢悦。 每年从正月初三开始,直至正月十三,
滩头,一个很有底气的名字。据说镇北有三条溪水汇集,天长日久积沙成滩,而这似乎不仅仅只是大自然的沉淀,流沙冲击形成的沙滩,仿佛都成了过滤了的文化积累。 滩头年画属传统木版于工水印年画,
岩口手工抄纸帘子是隆回十二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产品。 隆回滩头镇生产的白泥浆香粉纸同滩头年画和色纸素称滩头“三绝”,在国内外久誉盛名,大部分纸源是从岩口、梅塘、大观等地购进的手工
湖南邵阳市滩头镇是南方重要的木版年画产地,位于湖南省隆回县东南部,西距县城30公里。因境内有三条溪水穿镇而过,相汇于镇北,积沙成滩,故称滩头。元末明初设“楚南滩镇”,后改称滩头镇。滩头漫山遍野的
邵阳蓝印花布,曾经是邵阳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以耐磨耐脏及透气吸汗的特性,深受人们喜欢。用它制成的衣裳、被面、门帘、桌布,家家可见,就连姑娘出嫁,嫁妆中亦必有蓝印花被。邵阳蓝印花布用简单、原始的
用水牛角加工编织成各种类型的床席、枕席、座席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发明创造。南阳市丰源角雕工艺厂研制生产的水牛角席以其举世罕见的姿态而登载于《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中。 水牛角是一种珍贵的中药
“花样”指的是剪纸,“花样经”则是剪纸艺人唱的民谣和口诀,它们朗朗上口,极富民俗色彩,但现已很少听到。20多年来,上海剪纸艺人郑树林四处寻访,发掘抢救,希望让几乎失传的“上海花样经”重见天日。
西府社火是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的宝鸡市的汉族民俗文化瑰宝之一。以陈仓血社火、陇州社火、凤翔社火、岐山社火为代表的西府社火已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展示着汉民族的灿烂文化。现宝鸡当地的凤翔社火
皮影,又叫傀儡戏、灯影。在华县,又叫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是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
在中国京剧里,有生、旦、净、丑四个扮演不同年龄、身份、性格剧中人的“行当”。青衣和花旦,都属于“旦行”,此外还有刀马旦、武旦和老旦。按照传统来说,青衣在旦行里占有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
在世界奇石苑中,雨花石以玲珑剔透、小巧精美(直径一般为2-8厘米),便于携带,深受各国旅游者的青睐。说起雨花石如诗似画的名称,本源自神话故事。相传南朝梁武帝(公元502-547年)时期,高僧云光
越来越多的人领悟到:运动,不仅仅是流汗锻炼,它其实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正因为如此,一些高贵运动正成为都市中的时尚潮流,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在健体、愉悦身心的同时,还能体现高贵身份和儒雅品位。比
广西是我国铜鼓最多的地方,解放以来,文物机构陆续收藏的铜鼓达五百多个,其中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铜鼓有三百二十多个。广西境内铜鼓最多的是北流县,现存铜鼓二十四个,上调自治区十个。 铜鼓,
靖西绣球因针绣工艺精致,图案、祝词、色彩多样鲜美而闻名于世,饮誉海内外。1987年,靖西绣球获得全国轻工业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奖;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悬挂在会场的吉祥物
首页 上一页 [ 第38页/共53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