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建筑文化 > 陕西古城西安“坊上”七大清真寺

陕西古城西安“坊上”七大清真寺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5-10

西安大皮院清真寺

西安大皮院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马道真先生购地兴建。1959年被占作他用,致使年久失修,大殿、南北亭倒塌。1985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由当地教民捐资,在学董白志清的领导下,经过5年的努力,不但恢复了清真寺的原貌,而且新修了石刻围栏、牌杭、满拉楼、虎国拜楼等设施。

现占地面积共约5亩,建筑总面积1610平方米,礼拜大殿建筑面积354平方米,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寺院周围树木参天,花草披拂,环境整洁幽静.为当地回族穆斯林群众从事宗教活动的圣洁场所。

寺内收藏有阿拉伯文经典51本,明宣德铜香炉1个。本坊觐朝哈吉有马迎春、陈寿令、童仲景、苏祥瑞、孙培恒、李本元、马振番、贾永信、赵明州等。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位于古城西安市中心的小皮院巷内,东邻市政府大院(亦是明清陕西巡抚衙门所在地)。它以悠久的历史和为穆斯林培养出大批有成就的宗教学者而著称于世,并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至今,每逢礼拜时,八方信众来此礼拜祈祷,朗朗诵经声不绝于耳,宗教生活景象犹如当年。

据寺内原碑(已毁)和现存碑文记载,小皮院清真寺原名“真教寺”、“万寿寺”,又因其在化觉巷清真大寺(也叫东大寺)以北,且规模较大,亦称“北大寺"。据传,该寺兴建于唐末,宋徽宗(大观)丁亥年(1107年),真教寺为长安京兆四坊旧有“清真寺”,是西安伊斯兰教最早建筑之一。

该寺敕建于元仁宗皇庆元年即公元1312年。据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岁次正月敕匾该寺(百字赞)和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1611—1614年)间重修寺碑记曰:“‘天方之一脉,肇于唐初,盛于大元,皇庆(仁宗)年间,以迄于今,历千余载。’为进士马士骐撰,其新野回回人也”(见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100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该寺曾遭侵华日寇飞机的轰炸,所幸炸弹为哑弹,大殿才免遭厄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中,寺毁殆尽,寺内历代牌匾30多面被毁,仅剩礼拜殿孑然危立。小皮院清真寺的牌匾在大殿立柱下有明太祖御制至圣“百字赞”的木质牌匾一幅,山门正中门楣和一进院二门内后檐上分别悬挂明礼部侍郎董其昌题写的“开天古教”匾和“敕赐礼拜寺”匾,北厅房檐下悬挂清嘉庆年云贵总督僧学谦题写的“六来堂”匾,大殿门内上方悬挂“钦若吴天”牌匾,大殿门内北侧上方悬挂“临下有慑”匾,大殿檐下悬挂“道贯古今”、“三畏四毋”匾,均由秦陇复汉军兵马总都督张云山题写。清光绪26年,庚子之役,慈禧与光绪从北京逃至西安,次年返京前为西安小皮院清真寺等挥笔题匾,慈禧手书“派衍天方”,光绪皇帝手书“教崇西域”,大殿中阁门上悬挂慈禧手书龙头“福”字匾。大殿左檐下悬挂民国2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白崇禧题写的“兴教建国”匾。

1980年以后,随着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寺院回到坊民手中,1990年,大殿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原则。为了使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一珍贵遗产不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毁掉,经寺管会研究决定,根据现残存建筑,全面恢复原有面貌。在政府有关部门大力协助下,广大坊民慷慨解囊筹措资金,为修复寺院做出了不懈努力。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历时近二十年,终于使古老的清真寺焕然一新,重放光彩。

总之,小皮院清真寺建筑古香古色,其风貌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阿拉伯民族在西安伊斯兰建筑上的艺术成就,与著名的北京牛街礼拜寺、广州光塔寺、泉州麒麟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等齐名中华。在平面布局以及建筑风格的处理上,除按宗教上规定的要求外,总体呈现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并吸收外来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是祖先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国伊斯兰寺院的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建筑的全面恢复,是党和政府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的充分体现。目前,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著名清真寺,正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在寺管会一班人的领导下,将在宗教活动和民主管理方面迈开新的步伐。

相关信息

该寺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宫殿建筑艺术形式的伊斯兰教寺院,占地面积5986平方米,东西长146米,南北宽41米,总建筑面积2032平方米,分四进院落。大门阔三间,坐南向北,歇山屋顶.九脊四面坡翼角单昂斗拱,山墙码头下部为石雕,上部为水磨砖雕,两边内墙砖雕凹壁,门两边各有大鼓石,前檐两次问各置木栅栏,中置净面门,上悬“清真北大寺”木匾,后檐屏风门,直菱窗。一进院落正面为清真女寺,单檐硬山顶。院东有大照壁一座,两侧有配壁.均系水磨砖雕,壁顶五脊四面坡青瓦覆面,大照壁以东为沐浴室。

西面中间是二道门,房三间,单檐硬山顶,前后带护廊。前檐直菱窗,后檐双交梅花四扇推窗,前檐两边有刻花下马石两个,后檐两侧各有卷棚式屋面月亮门,门两侧有配墙,雕花凹壁,内刻库法体和三一体的《古兰经》文,花墙北厢房两间为基建办公室,南边厢房两间为亡人清水房。

二进院,南北两侧各有厢房五间,单檐硬山顶,带护廊,中三间房安装格扇门,上部格眼为三交六宛菱花,中部腰花板下部群板均为花卉雕刻,两边间房为四扇推窗,双交梅花图案,南为寺管会办公室,北为满拉(学员)学习和休息处。正西门楼三座俗称“连三门”,全系水磨砖雕,中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翼角飞檐,单昂斗拱,九脊四面坡,青瓦履面。内墙为雕花凹壁,门内外精刻砖雕撰联,前为“认主独一,正信靠求知滋润培育;遵圣教诲,主道须务实躬身力行。"后面为“一生行善,远名远利;两世求福,不偏不倚。”内置放明万历42年重修真教寺碑和地契,山门两侧角门楼建于二进院地平线上,五脊两面坡硬山顶,青瓦覆面,东面雕花,《古兰经》文凹壁装心,西面翼角飞檐单昂斗拱,三面坡青瓦覆面,两侧有砖雕配墙,凹面刻有库法体和三一体的《古兰经》文。

下石台阶进三进院,南、北各有小厢房三间,均为满拉习经室。北厢房中部为寺小门(俗称腰门),门为砖雕,门楣上刻有“全体归真”四字:门两边有下方上网顶八角的栓马桩。沿寺小门下台阶向西,南、北各有二间房和三间格扇门的厢房共五问,俗称南北厅子。南为伊麻目、阿訇议事之地,北为讲经堂和主讲阿訇居住室。

院内置草坪花卉、鱼池,中置太湖奇石。院中青石引路三条,中央为御道,上有石雕遮阴棚,走廊下有两排石坐凳。坡面镶有高浮雕敕赐盘龙戏珠雕石一面,周边围以文房八宝图案。沿两侧石级而上,为四进院大月台,正面为三路花岗岩引路,大方青砖砌地面。月台上有石牌坊、石栏杆、石月亮、石座、石盆、石山、石桌、石柱、石凳,是一组精美的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群,台前三面有石雕围栏杆,东沿正中立四柱三门石牌坊一座,东刻“恒承玄妙”,上款为“明万历岁次仲秋之念”,西刻有“感格昊苍”,下款为“博士子弟马化龙敬题”。南北石栏中部各有石阶踏步与三进院平,与踏步相对各有砖雕大照壁一座,两侧有配壁,五脊四面坡清沟平、筒瓦覆面。

西端正面为全寺主建筑的礼拜大殿,面阔七问,内为九间,深四间带前廊,为单檐歇山顶,九脊四面坡与后殿连接;后殿面阔三间,三面环廊,为四角重檐攒尖顶,四脊四面坡,檐下为五彩斗拱双下昂。孔雀兰琉璃瓦覆面,前、后殿采用勾连搭式连卷在一起,平面呈“品”字形,前殿为三架梁莲花枕结构,十一檩十椽,雁尾槽挂椽板。后殿建筑风格独特,无内梁,斗拱出挑,层层内收,中部内顶为八角藻井,藻井镶《古兰经》文图案。整座礼拜殿为大木构架,保持着明代建筑艺术风格,前后殿角门均为砖雕,后殿推窗为两层,外直菱窗,内为双交梅花图案,前殿五问为格扇门,两边间为双交梅花图案推窗,格扇门上部为三交灯球六宛菱花,中部腰花板为博古,下部群板为山水花卉图案,整体效果炫烨耀目,流光溢彩,前殿屋面脊中央安放圆双层莲花瓣、葫芦形风磨铜顶,最大直径O.75米,高1.7米,后殿屋面中为二层莲花瓣须眉座鎏金圆顶,前后殿内墙板和后殿天棚、藻井饰以彩绘,沥粉贴金,仍然保持宋、元时期缠枝莲卷草纹饰艺术风格,图案皆由各种阿拉伯文艺术体书写的《古兰经》文与蔓草花纹饰构成,图案呈现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独特的风格。

大殿前两侧有山花墙“迎风马头”,下为青石雕刻,上为水磨青砖雕刻,山花墙外两侧各有砖雕角门,门楣上镶《古兰经》文,两边月亮门,南日“清静真境”,北日“广大永域”。殿后院沿台围石雕栏板三面,树木、花草、石山丛中有多座坟墓,砖筑,呈长方形、半网形,其中著名的有旅居长安的波斯传教士筛海黄金山巴巴、柳大鹏巴巴(赐名姓氏)等墓多座。正面有砖雕大照壁一座,两边有配壁。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