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蒲江飞仙阁 西南丝路佛国

蒲江飞仙阁 西南丝路佛国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3-16

四川最早的菩提像

飞仙阁的造像依一座小山而凿,二郎滩的流水将小山包夹为岛,如仙人“旱地拔葱”。造像则刻于山体两面的酸性红砂石上。红砂石极易风化,但由于一方面古人挖岩成窟顶形成了一个保护层,同时由于众多的黄桷树、山藤盘根错节,从造像上方蟠曲而下,不但形成了天然的窟顶,还抓牢了岩石,故而历经千年其风貌仍不改当初,很多神龛里还依稀可见原来的色彩。汶川大地震时,尽管蒲江一带震感强烈,但飞仙阁并无石块坠落,更见古人匠心。

四川的摩崖造像多为唐及两宋时期的造像,尤以两宋时期的造像最具特色。五代时期的造像相对较少,但飞仙阁五代后蜀就有17龛256尊造像,还有后蜀造像题记的4龛。雕刻精细,比例匀称,多用圆雕、高浮雕,从早期的肉髻到后期的细螺髻,衣饰具有印度式或犍陀罗式,两者均不同程度“汉化”了。

蒲江石窟飞仙阁摩崖造像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第60号龛,共有造像10尊,总高1.28米,宽1.85米。毗卢佛戴宝冠,身着偏衫,袒露右肩,右臂戴宝钏。左右为二弟子二菩萨,龛内外左右各有一位供养人。右边供养人为妇女,头绾双髻,身着小袖衫,长裙曳地,脚穿大头鞋。题刻为:“永昌六年(公元689年)五月,为天皇(唐高宗)天后(武则天)敬造瑞像一龛。”60号龛的瑞像是唐代专门派人到印度临摹回来的,该瑞像龛是四川省年代最早的菩提像,对于研究瑞像的流传有着重要的作用。

据说佛座背屏上浮雕“六挐具”奇禽怪兽,与之类似的造像还有广元千佛崖菩提瑞像窟。武则天崇佛道,重瑞应。沙门怀义、法朗等造《大云经疏》,言武则天是弥勒下生,于是造弥勒佛之风盛行。可以说,飞仙阁摩崖为历史留下了确凿的证据。

蒲江石窟飞仙阁摩崖造像

美国学者安吉娜·福可·霍华德在《蒲江飞仙阁造像》一文中指出:“蒲江的宝冠佛及其宝座源自波罗模式。印度造像到达四川,通过缅甸和云南……四川工匠用自己的理解来处理外国模式,以便适应本地的口味,四川艺术在接受外来影响方面,从未成为被动的镜子。”

飞仙大佛的故事

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三云:“南十五里,莫佛镇。相传汉文帝时有莫将军征西南夷,归而学佛于此。其佛台前,石羊虎尚在,居民往往于其处得金银。”

这个有关金银的传说,老百姓深信不疑。在整个飞仙阁摩崖造像中,位于公路旁的8号龛内,是一尊5米高的弥勒佛坐式全身像,低平磨光肉髻,右手抚膝,左手横放在趺坐于半圆形石台的腿上。造像庄严,比例匀称。这里是很多人许愿、还愿所在,自然成为本地香火最旺的地方。大佛造像在四川摩崖石窟中极为常见,造像为各自石窟的空间焦点,大佛代表一种空间逻辑,更代表一种必须仰视的威严。

蒲江石窟飞仙阁摩崖造像

67岁的村民叶秀全告诉我,旧时本村一带男人干得最多的职业是石匠和挑夫,其余多是茶农,据说有几个挑夫挑茶叶去雅安,在飞仙大佛前过夜。晚上下起了大雨,一个挑夫梦到了飞仙大佛托梦之言:“千担担,万担担,当不到我下肢窝下一罐罐。”什么意思?天一亮,这个挑夫爬上飞仙大佛,竟然用东西去戳大佛的腋下。他戳了一个洞,一只金鸭子钻出来,扑腾着展翅飞走了。

蒲江石窟飞仙阁摩崖造像

但大佛腋下空着一个洞也不是办法,一个人得了病,说是大佛托梦了:要他修好大佛,并打整干净周围的一切。他做到后,病自然好了。这样的传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据说“文革”中,造反派破坏了一些小佛像,但谁也没有去动飞天大佛。我觉得,村民称之为飞仙大佛,同样包含了对莫公飞仙的艳羡,只不过他们把这样的寄托也放到了释迦牟尼身上。

如今,一根碗口粗的树根在飞仙大佛的胸前蜿蜒,成为善男信女“挂红”的天然所在。佛像两侧以两根巨大的木柱撑住山崖,反而加深了径深,洞顶光线很暗,很难看清佛祖的目光投向何处……

上一篇:狮溪高腔大山歌

下一篇:农安黄龙戏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