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福建三明各地婚嫁习俗

福建三明各地婚嫁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5-09

大田

白纸黑字拟婚约、聘金不够欠条来凑

在三明地区,大田娶妻聘金最高已经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了。在大田广平、建设、奇韬等三个大田后路乡镇,聘金都在十万以上。而且这个价格是要通过双方各派各方有威望的族人或亲戚到女方家进行面对面谈妥的,谈妥之后还要红纸黑字写下一式两份的民间婚约,这个婚约里是一定要写明具体聘金的:人民币多少,大洋几个。聘金数目的多少双方都不愿意定得过高或过低。因为过高了,担心被人说“你家女儿金子做的?!”或“显摆,带坏头!”,过低了,双方也都会反对,担心被人说“你家女儿又没缺胳膊少腿,为什么要比人家少?!”或“他家的媳妇这么便宜,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而在大田,女婿聘金不够,给岳父岳母打欠条也是常有的事。

但实际在红纸黑字订了婚后,这个聘金很多情况下只是一个数字,你什么时候给这个钱,要分几次给,要不要给清,完全取决于男方的家境的宽裕情况和支付意愿,如果家境不好或不甚宽裕,或男方有重要的事需要钱,男方完全可以在结婚后分三年、五年或者10年来付,甚至不付,直到哪一天男方家有了闲钱再付也可以。你分期付或者不付,也几乎不会有哪一个老丈人或丈母娘会向女婿、女儿家追讨所欠聘金的,甚至在别人问起的时候,为了顾及女婿或自己的面子,还会替女婿说差不多付清了。

泰宁

婚前几天开始“哭嫁”,出嫁前媒人“镇轿”

旧时新娘在结婚的前几天就开始“哭嫁”,用委婉缠绵的曲子唱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娘家的不舍。现代新婚虽因脸上画有彩妆不便“泪雨滂沱”,但还是会在父母兄弟轮流进屋话别时流下不舍的泪水。穿结婚礼服,挂桂圆项链和护心镜,披“软嫁衣”(象征着凤冠霞帔)、套结婚喜鞋,最后盖上红盖头后,新娘的脚就不能再沾上娘家的尘土(意为不要将娘家的风水带走),要站在铺着红毯的米筛上。待吉时一到,由舅舅抱到厅堂上“顿福”。顿福即离嫁,新娘在司仪的主持下拜别祖先、父母,接受父母送的十果(豆子、桂圆、花生、红枣等吉利的果子,意味着多子多福)。新娘上轿前,先由媒人试坐,称为“镇轿”,然后抱新娘入轿,锁轿,锁匙交给轿夫。

裁缝、厨子轮流“骂彩”

在结婚日的前三天,男方便张灯结彩,办“起嫁酒宴”,款待亲友。新娘的裁缝登上四级的木梯(现多为板登),为新房挂门帘,意味着新娘新郎从此成家立业、内外有别了。裁缝边登楼梯边高声“骂彩”(亦为唱彩):“一步楼梯一步长,两步楼梯喜洋洋,三步楼梯生贵子,四步楼梯合家欢”。挂帘礼毕,吉时一到,便要举行新娘入门仪式。新娘入门之前,先由大厨师“拦门”,即将所有邪气拦在门外。大厨师含一口酒水、一口盐水,朝门外喷去,取意为“久廷”。再高擎一只舅舅送的大公鸡“骂彩”:“手擎雄鸡似凤凰,凤凰尾巴高又长。高的比那千担米,长的胜过寿无疆……”唱完后用刀划悲观鸡喉,将公鸡绕喜轿划一圈,涂上一抹鸡血。又在大门槛上涂一抹鸡血,以祭轿神、驱邪避晦,轿夫乘此连忙将喜轿抬入喜堂。

连裁缝、厨子都要齐上阵,这泰宁人结婚还真不是一般地讲究!

建宁

女儿出嫁称“行嫁”,“嫁娶婚”共七步

建宁人女儿出嫁称行嫁。其风俗保留了中原民族的古风,极为郑重和隆重,主要的精髓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婚姻产生主宰作用,同时讲究“门当户对,明媒正娶”,婚姻形式以“嫁娶婚”为主。其过程就女方来说有开八字、议婚,过礼,送接,开剪,行嫁,背礼数客,做满月,割早禾和住长年。

开剪。女儿出嫁的月前,男方会带新娘去购置布料,女方则捡好吉日,请裁缝师傅到家里裁缝新郎新娘喜日穿的服装,做被帐等,女儿则忙绣花做鞋,绣围裙等。到行嫁日,裁缝师傅则可以敲男方一个不菲的“裁缝礼”红包。

行嫁,又称坐花轿。喜日头天,男方要把女方办酒宴的猪肉、鸡、鸭、糯米、豆子等贴子写定的彩礼一应送到女家。迎亲之日,男方准备好花轿现在则准备好彩车,请德才较高的族人作“起嫁客”,请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作“背礼数客”和媒人率领迎亲的队伍,在鼓乐爆竹声里前往女家,到女家吃早饭。

做满月。这里说的做满月可不是孩子满月,而是女儿出嫁满一月时,娘家人会送做针线用的藤盘、剪尺等,以祝女儿成为妇人;送两个火笼,以祝女儿家的日子火旺,还有女儿在娘家穿的旧衣服等。这是女儿行嫁喜庆的余音。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