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莎姆舞:流行于藏区的古典锅庄舞

莎姆舞:流行于藏区的古典锅庄舞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5-11

价 值

卓尼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洮河沿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据卓尼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朴神秘等共性外,还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和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多样性风格。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境内的莎姆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样性风格的集中体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个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极具研究、开发价值。

藏巴哇地区有洮砚、柏林、藏巴哇三乡,而“藏巴哇”即西藏后藏人之意。据当地口传历史记载,其先祖在吐蕃时期或稍晚一些随军迁徙到此,并繁衍至今。藏巴哇藏族现有一万多人口,唐、宋至清前期,这里是一个藏族为主体的地区,先后为土司管辖,盛行苯教。苯教属藏族本土原始宗教,在藏传佛教传入藏区前非常盛行。莎姆舞的歌词中也透视出它悠久历史与苯教文化的关系。

据卓尼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每年的“曼拉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当地老百姓都要在开阔的场地上集体表演一种祈祷平安吉祥和五谷丰收的舞蹈,舞者手里拿着一个形似“巴朗”的双面羊皮鼓道具,随着沉稳劲健的舞步不断揺击,并循着节奏高声齐唱。舞蹈节奏紧凑,动作干净有力,歌词含蓄古朴,曲调内容丰富。

据卓尼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莎姆舞以巴东鼓为道具是一个古老而鲜为人知的舞种。它融说、唱、舞为一体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娱乐性。因其主要道具是巴东鼓故也称巴东鼓舞。莎姆舞除了舞姿优美、庄重外,最主要的是歌词内容涉及宗教和民族历史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对歌时双方的歌词问答最为精彩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娱乐性。从莎姆舞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它与苯教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因此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内 容

莎姆舞,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故汉语又称巴郎鼓舞。据史料记载,巴郎鼓舞自宋代延续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洮河文化的古朴风情,让莎姆舞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走出卓尼,走出甘南,使其真正成为卓尼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纽带,卓尼县委、县政府组织专业人士对莎姆舞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把莎姆舞作为卓尼集中向外展示的文化品牌进行锻造和宣传。

莎姆舞自身也有时节、仪式和禁忌,并非随时可跳。每年的重大节日才跳。春节期间每个村寨都跳莎姆舞,藏巴哇地区村村有广场、寨寨跳莎姆,一般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跳,舞者没有年龄性别限制,男女老少皆能跳,但男女不一起跳,且舞种歌词也不相同。男子起舞时几十个英俊汉子手持巴朗鼓,浑厚的鼓声和高亢的歌声在几里外都能听到。

按照当地习俗,每年从正月初四开始都要跳莎姆舞,一直跳到正月十五。跳莎姆舞的日子被叫做曼拉节。曼拉节期间,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少组成莎姆队,除在本村跳唱外,还要到邻村访问表演。表演的时候,在场地上点燃熊熊篝火,主客双方轮流上场,围着篝火互相对歌,集体表演《库松加里》(转圈舞)、《吉热腾》(扯绳舞)、《尼盖刀央》(神箭舞)、《春雅撒》(牦牛舞)、《沙爱》(种子舞)等传统曲目,一直跳到夜深人静,尽欢而散。咚咚的鼓声、劲健的舞步、优美的歌声,给新春佳节增添了无尽的欢乐和吉祥。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