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传说 > 广东云浮民间故事

广东云浮民间故事

作者:周业锋来源:网络2019-01-23

皇帝封书山

在云浮市都杨镇境内,有一座名山世代流芳,在历代《县志》、《州志》、《府志》、《通志》、《国史》中均有记载,这就是北宋上柱国严挺臣少年读书之地——书山。

书山所在的洞坑村,自北宋年间开村,已有千年历史,历来是严氏家族的聚居地,该村开村始祖为宋韶州知府严讽。严讽生严穆,严穆生严挺臣,三代皆为官,是当时西江南岸一个望族。关于严挺臣读书地书山的得名由来,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相传严挺臣少时,其父严穆就在洞坑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修建一座书斋,让严挺臣安心在内读书,以求一日金榜题名而进仕途。后来,严挺臣果然不负父望,于宋徽宗宣和三年考中进士,后连擢提升,历任廉州通判、监察御史(一说直谏御史)、枢密使、光禄大夫,可谓名震朝野。在受光禄大夫一职时,徽宗皇帝问严挺臣为何生在南方边鄙也能高中进士,严挺臣实话实说,向皇帝回忆起少年时在山斋读书一事,并将全部功劳归于父亲严穆。

皇帝听后,备受感动,马上降旨荣封严挺臣少年读书之山为“第一书山”,以表彰严氏父子大展宏图之志,“书山”之名也是由此而来。严挺臣去世后,朝廷追封其为一品上柱国,墓在今都杨鱿鱼山,在他以后,仍有数代子孙进入仕途,这在都杨乃至整个云浮地区都极为罕见,不愧为都杨史上的一段佳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严挺臣以其自身例子诠释了这个真理,值得后世效法。而皇帝封书山的故事,也在都杨民间广泛流传,由于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励志故事,因此其流传范围之广、年代之长,也是有其道理的。

都城夫子井

在郁南县都城镇象山五金厂前,有一口千年古井——夫子井,相传该井与都城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有着莫大的关联。那么,该井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底蕴呢?与这口井有关联的历史名人又是谁呢?

那是北宋熙宁八年,都城人李熙载参加科举殿试,登进士第,成为都城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也由此开启了他人生的仕途。元符年间,李熙载出任广南西路计度转运使,因政声上闻,赐诏褒谕,官至朝请大夫,乡人称其为李夫子。李熙载去世后,葬于都城象山,象山之下即其故宅,宅边有井,相传为李熙载令凿,此井广二丈、深丈余,水常清冷,清澈如镜,古来病者饮之多愈,成为千古佳话,人皆赞此井有灵气。因李熙载世代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大家也就称他故宅旁的井泉为夫子井,以纪念这位都城历史名人。

李熙载的故事、诗词在后世广泛流传,他的事迹及作品也被写进《宋元学案补遗》、《宋诗记事补遗》、《岭南遗书》、《罗定州志》、《德庆州志》、《西宁县志》等文献中,而他本人也被列入端溪县乡贤祠供奉,足见其于后世之影响深远。

包公锁蛟龙

在云浮市都杨镇仙菊村境内,世代流传着许多光怪陆离的传说故事,如曾武举开山塘、八仙驾临阿公坛、有福人享无量米、江西生点飞凤山等等,每一个故事都能使人听后记忆深刻,久久不能忘怀,其中,要数“包公锁蛟龙”的故事最具代表性。

相传北宋年间,仙菊村境南边的南山河中住着一条蛟龙,此龙凭借着自身的一点法力,就到处胡作非为,糟蹋农田、毁坏民房,可谓无恶不作,仙菊村民无不叫苦连天。当地官府将此情况上报到朝廷,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获悉此事后,立即降旨就近委派在端州做知州的包拯前往仙菊,要其务必协助当地民众解决此事。

包拯接旨后,不敢怠慢此事,立即从端州坐船西上,一直西行到达仙菊,他到仙菊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当地民众了解蛟龙其事。在充分了解蛟龙情况后,包拯点点头,他已经胸有成竹,知道怎样对付作恶多端的蛟龙了。于是,包拯就命令当地民众在村中心挖一口深井,并且命令手下去打造一块巨大的石井盖。数日之后,深井挖好了,石井盖也打好了,包拯亲自视察过,他满意了。于是,包拯就派人到南山河边,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召唤河中蛟龙,声称有事要与蛟龙商量。蛟龙正在河中熟睡,听见有人在河上召唤它,一时感到好奇,便立即飞出水中,向包拯靠近。众人见蛟龙前来,都撒腿跑去,唯独包拯色正芒寒,依旧伫立在原地。蛟龙来到包拯面前,问包拯为何召唤它。包拯答道:“老夫闻龙为神兽,有无边法力,能升能降,能大能小,变化多端,故来请阁下演示一番。”蛟龙问道:“我为何要给你演示?”包拯笑道:“阁下有所不知,老夫为朝廷命官,专为皇帝去各地视察祥瑞之事,然后将瑞物献于皇帝,以讨封赏。今阁下既为天下至瑞的神兽,若我验证阁下为真龙,再献给皇帝,皇帝必然大喜,不但会给阁下封官进爵、建庙供奉,还会给老夫以丰盛赏赐,如此双赢利事,你我何乐不为呢?”蛟龙听后,仔细想想,倒信以为真,马上说道:“大人不必担心我是假龙,我的确能升能降、能大能小,愿为大人演示一番。”包拯听后,知蛟龙已经上当,便指着那口刚挖的深井,笑道:“正好,这里有一口井,如果阁下能化身为小龙,钻进这口井,到达井底再上来,告诉老夫在井底看到什么,若所说无误,老夫就信你是真龙,然后将你带回京城朝见皇帝。”

蛟龙听后,喜出望外,随口说道:“这有何难,且看我变化。”于是,蛟龙一再将身体变小,最后小至蛇状,一下钻进那口深井,并一直向井底游去;就在这关键时刻,包拯立即命人将预制好的石井盖马上将深井牢牢盖上,只听得一声巨响,蛟龙就永远被所在井里了,此时它发现上当也为时已晚,任凭它如何呼叫,包拯都没有再理它。蛟龙被锁住之后,包拯又命人在井盖上修建十三层小石塔,以镇住蛟龙,不让其再次出来祸害人间。从此,蛟龙灾害被除,仙菊民众又重归安定生活,在包拯离开仙菊之日,仙菊民众无不敲锣打鼓、夹道相送,有的人则热泪盈眶,不舍得这位为民除害的好官。

从此以后,“包公锁蛟龙”的传说故事就在仙菊民间流传开来,而且该传说还有迹可循,比如过去仙菊村中的确有一块类似石塔形式的石头,后来石头被当地人搬去炸开用于建房,那个石头原在的地方就露出一个石面,宛若一个石井盖面,与周围的泥地形成鲜明对比,该地后来就被当地人称为“石塔面”了,至今地名可查。

万灵文广庙

在郁南县连滩镇思和村,保存着一座拥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庙——文广庙,该庙是为纪念北宋名将杨文广而建。那么,在宋朝南方边远地区的连滩为什么会有供奉杨文广的庙宇呢?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相传北宋年间的连滩地区,杂夹着汉人与瑶人居住,由于两族文化不相通,所以当地汉人经常受到野蛮瑶人的欺负和掠夺,苦不堪言。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官员将此情况上报朝廷,当时宋神宗披阅此奏后,马上诏令名将杨文广南下连滩平乱。杨文广接到神宗诏令后,一刻也不敢懈怠,马上率领大军南下,浩浩荡荡地向连滩开进。连滩乡民见王师到来,纷纷出门夹道欢迎,男女老少,箪食壶浆,犒劳将士们。而那些啸聚山头的瑶人,闻名将杨文广率领王师前来征剿他们,也是纷纷惶恐,惊怕受到灭族之灾,遂散发赤足,下山前来向王师请罪。杨文广见瑶人有心请罪,便哈哈大笑,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本地汉、瑶两族,本是兄弟邻居,同尊皇王教化,理应和睦共处。而瑶民之不义多行,汉民受其苦已久,故修辞为奏,上达天听。天子以老将为平南先锋,遣我南征,今瑶民已知罪请求归化,王师及汉民理应容之,以修本地万世之谊,毋令再犯。”

就这样,在杨文广将军的撮合下,连滩汉人终于瑶人抛弃前嫌、握手言和,结束了两族百年来的仇怨,杨文广也不费一兵一卒,就轻易化解了这场持之以久的纷争,为连滩地区的安定、繁荣奠定基础。绍圣四年,也就是在杨文广将军去世二十三年后,连滩民众为纪念杨文广的平乱功德,在其当年的驻军处修建起一座文广庙,庙中供奉杨文广塑像,是当地百姓希望以其威灵,镇化连滩,慑服匪盗,并祈求将军庇佑五谷丰登、人物平安。世代相传,文广庙自建成始,便威灵显赫,凡民众有诉求者,皆得神灵感应,万请万灵,故文广庙又得名万灵庙。

以上便是连滩文广庙的由来故事,当然,这种故事纯粹流传于坊间,至于故事真实与否,尚有待查证。不过,连滩文广庙供奉北宋名将杨文广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该庙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庙会纪念杨文广将军,这也足以体现当地人对杨将军的敬重与崇拜之情。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