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客家正月初三民俗:曲蓬唱戏

客家正月初三民俗:曲蓬唱戏

作者:不详来源:小米阿哥2018-12-05

“曲蓬”经常演唱的客家采茶戏曲牌有《对花》、《瓜子仁》、《牡丹调》、《思连歌》、《打鞋底》、《叹五更》、《叹花楼》、《花灯赛》等。

客家传统山歌剧基本是一男一女对唱,没有扣人心弦的剧情,只有缠绵爱情的声腔演绎。如《十八相送》:(采用台湾客家艺术家吴盛智、玉凤演唱唱词)

女:送郎送到(个)栅门旁,阿哥走忒妹心酸。三年两年信来断,床下目汁好行船。

男:北风吹忒(就)起南风,吹散郎妹各西东。虽然俩人情意重,毋知何时再相逢。

女:哥你爱归(就)系好归,毋好望东又望西。路上野花莫去采,时时记得妹言语。

男:三更半夜(就)月在中,郎系无妹心难松。俩人相思在心中,路途遥远信难通。

女:鸭春打忒(就)碗来装,装系三日无散黄。三叉路上分了手,郎割心肝妹割肠。

男:日头毋出(就)云毋开,

女:郎今分手几时来?

男:妹系恋来多托信,

合:分手时节话定来。

客家传统山歌剧俗称“老山歌”,又称“大山歌”,是一切客家山歌的源头,它以La、Do、Mi三音构成基本旋律,并用客家话发音,曲调固定,可以随意填词而唱。由于客家先民唱山歌,是在山与山之间遥遥对唱,所以老山歌的曲调特别悠扬高亢,节奏自由流畅,拍子拖得很长。唱腔难度高,但韵味绵厚,令人发思古幽情,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客家“棚头”是客家采茶戏演出前的滑稽说唱。一般由戏中丑角化妆演唱,有闹场、使场面热闹起来的功能。“棚头”有时往往与接下来要演的戏没什么情节关联,它是类似相声及数来宝的一种说唱表演,配合拍板的节奏进行。“棚头”的内容,为了吸引看戏人的注意,往往极尽夸张、诙谐、荒诞之能事,甚至编造出一些惊世骇俗的小故事。例如有人在演出《粜酒》以前会来这么一段:

记得真记得,记得去年五月节,五月就落大霜,六月就落大雪。前堂冻死一只龟,后堂冻死一只鳖。拿来送,送不动;拿来推,推不得;请了人来扛,扛到城门东。拿来杀,杀到三十六盆血;拿来吃,吃不得。遇到阿才哥,他讲我,真正了不得来,了不得。三十晚上出一个大月光,瘸手的出来偷拔秧。瞎子来看到,哑巴讲抓来碰,请到跛脚跑去追,驼背帮忙扛。扛到屋后直直上,一夜没睡游满庄。肚子饿,一跑就进了厨房,吃了三碗公的蕃薯汤……

上述“棚头”用词十分地生动活泼而荒谬夸张。例如五月天竟然就降下大雪,还冻死一只龟。一个断手的人去偷拔别人家的秧苗,而竟是瞎子看到了,哑巴和跛子的去追贼。这样的内容是以诙谐的小故事来演绎,目的在于搏取大家开怀一笑,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围观。年初三,同祖同宗的男女老少聚集一起,也是表演“棚头”的大好时机,一则展示客家艺人现场即兴演唱的真功夫,二来让男女老少感染轻松、喜庆的艺术氛围,激发后辈儿孙对客家曲艺的兴趣与爱好。

“打嘴鼓”是两人滑稽的一问一答,类似于北方的双口相声。相声注重“说学逗唱”,打嘴鼓则更注重“说”的功夫。打嘴鼓是客家人茶余饭后的闲聊话,只讲求“说”(如吟诗、俚语、歇后语、笑语)“唱”(山歌、曲牌);达成“逗”(引人发笑的肢体动作)的风格。客家“打嘴鼓”的内容分“贯口”、“怯口”、“柳口”、“巧口”。“贯口”即诵念出一大段长篇的语句,一气呵成;“怯口”模拟方言、土话;“柳口”学唱歌谣、戏曲。“巧口”则是客家传统武术、舞蹈的表演。“打嘴鼓”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彩扮四种。单口打嘴鼓以一人单独表演,类似说书;对口打嘴鼓由两人协力表演,有主从之分;群口打嘴鼓由三个人或三个以上的人共同表演;彩扮打嘴鼓则表演特定人物装饰。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