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文章列表
所谓“五毒”,是指人们心目中五种有毒或有害的动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所说的五毒有一些区别。有三种说法比较常见: 一说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 另一说则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 第
陕北男女结婚时,迎新队伍十分壮观,前边有吹鼓手开道,一行人浩浩荡荡。由于山大沟深,迎亲队伍有时得走两天时间。晚上,还要在途中的村子里住上一宿。不论歇在哪个村子里,村里人都很高兴,安排食宿。 迎亲人数
初终停灵 初终是指弥留之际。首先要确定死者是否已停止呼吸。检验方式有多种。“属纩”是主要使用的一种,即把新棉置于口鼻前,视其是否有气。当确知其已死,立即由邻里老者在炕头为死者整容、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陕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说“老了”;中年人死说“殁
正月初七潮汕风俗,有食一种叫七样菜的习惯。 传说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据传:女娲氏开天辟地,第一日作鸡、二日作狗、三日作猪、四日作羊、五日作牛、六日作马、七日作人,因而把初七称为人日。 人日必须食一
饶平县山区的三饶镇马岗乡,传承着一个独特的民俗,每年过两个“春节”。除了每年传统节日春节(过年)外,在农历六月初一还要“过半年”,其俗与春节相同。 五月三十(或二十九),人们杀鸡、宰猪、买年货。三十
潮人移居海外,也把家乡时年八节的习俗带到居留地。春节和元宵是海外潮人最隆重庆祝的传统节日。 泰国的潮人众多,春节的气氛相当浓厚。无论是华人,还是泰人,都把春节视为重要的节日。虽然春节在泰国并不算是公
榆林人的饮食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其中手抓羊肉、风干羊肉、羊杂碎、腌酸菜、大烩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馍馍、煎饼、荞剁面、荞面圪坨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多与在陕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有
绥德县丧葬仪式,在解放前比较讲究繁杂,且迷信色彩浓厚,城乡之间,略有区别。 父母病危弥留之际,立即净身、更换寿衣,而后停卧于床。已故,先行送终、设香案并向至亲者和娘家报丧。随即“盛含”、设灵并请阴阳
一个人魂魄丢了怎么办? 在榆林乡下,举凡遇到了这一种情况,大伙儿心中也并不太着慌,因为将魂呀魄呀丢掉一时半会儿也并不太要紧,只要能知道丢失魂魄的原因与丢掉魂魄的地点,那魂魄也是完全可以重新找寻回来的
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
晋江俗称设宴席寿庆都为“办桌”,赴宴席为“吃桌”。 以前,大凡婚娶寿庆都“办桌”,有些富家连丧事也“办桌”,所以,宴席名称繁多,有“娶新娘桌”、“生日桌”、“会亲桌”、“请女婿桌”、“母舅桌”,生孩
坐腻了酒家包厢,吃惯了山珍海味,偶尔与在台湾的房亲侃起台湾的吃桌,倍觉有趣、有味、有情。台湾与我家乡闽南地理相近,方言相通,风俗相同,向来注重礼仪,设宴请客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习称赴宴席为“吃
萨满仙门有讲:“家家有观音,户户有弥陀”。那么,观音供养法门,到底有哪些,就请看我下文一一道来。 1、“男带观音,女带佛”篇 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其实在萨满仙门里,在香客信众选择护身符时,均不建
大年三十,也叫除夕。此日年俗活动甚多,最主要的有三项:贴春联,祭祖,守岁。 贴春联 史载春联是从桃符演变而来。传说古时东海度朔山有棵大桃树,它的枝叶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门而入。树下有两位神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
关中人每天吃两顿正餐,上午10时左右吃早饭,午饭则在下午14时左右。另外,在9时左右及天黑时分,会各有一顿加餐。加餐一般很随意,手里捏个馍,夹些辣子,喝些开水即可,谁饿了谁吃,不必上餐桌。但正餐要在餐
“胡萝卜泯泯甜,看着看着要过年,娃儿要吃肉,老汉儿没的钱”,每年进入寒冬腊月,在秦岭南麓的广大地区,孩子们在寒风中转着圈圈唱着这句农谚。陕南的农村由于过去比较贫困,平常的日子拿不出钱去吃肉,但每到冬天
陕北高原丘陵纵横,土地瘠薄,干旱少雨,适宜种植耐旱的谷子、高梁、豆类等杂粮作物;关中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就是小麦产区;陕南雨量充沛,河渠交错,有丰富的水利资源,适宜种植水
旧时从事煤炭生产的人,身份不一。在同官县(今铜川市)矿区,有由封建窑主控制的旧式煤窑,以土法开采,窑工多为丧失了人身自由的工奴。民国后期,由陕西省政府及陇海铁路局合办的同官煤矿中,开始出现了产业工人。
陕西各地通行一夫一妻制的专偶婚,一般是男娶女嫁,从夫居,结亲的基本条件是门当户对,同宗不婚,近亲不婚,兼及品貌。民间有“宁叫男大十,不叫女大一”的说法,一般习惯于男大女两三岁,也有大十余岁的。女大于男
迎娶、拜堂是婚嫁中最重要的一环,仪礼隆重,场面热闹,前后需经几天时问,礼俗最多,也最有情趣。 关中人迎亲用车或轿,新郎骑马,用车的一般备两辆大马车,前一辆坐迎亲的人和媒人,后一辆是新娘乘坐的彩车。车
婚礼中最后一项礼节就是“回门”和“住十”。回门是在婚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新女婿在新媳妇的陪同下,到丈人家去“认门”,也叫“认亲”。丈人一家大小和新女婿坐在一起,摆上花生、核桃、糖果和瓜子等,边吃边认亲
特殊婚姻是专偶婚以外的种种非正常婚姻形式,其中有的是旧社会的畸形产物,渗透着封建意识和迷信思想,如“童养媳”、“冲喜”、“纳妾”、“冥婚”、“娃娃亲”等;有的是旧时认为属于非正常的婚姻,现在随着人们思
陕西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人们过生日只重视12岁以下的小孩和60岁以上的老人,中青年除在几个关键年龄做生日外,一般不庆祝生日。 新生婴儿满一周岁时,是人的一生中第一个生日,旧时仪礼隆重,亲友均来祝
陕西人很讲孝道,无论男女,不管年岁多大,社会地位多高,只要有父或母在世,都不能“做寿”,所以民间有“生日三不过”的习俗,即父母在世不过;孝服在身不过;未满花甲不过。总之,在一个家庭中,只有辈份最高者才
陕西人注重亲情,不仅父母在世时子女要为老人举办寿庆活动,即使父母逝世后,有的子女也要为他们追行寿礼,称为“冥寿”、“阴寿”,也称“冥庆”或“阴庆”。 这种风俗始于元代,据元郑泳《郑氏家仪·祭礼》载称
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
陕西人重视祭祀祖先。祭祀祖先可分为家祭、庙祭、墓祭、年祭等形式。 家祭 家祭远祖设族谱,近祖设神主套。神主套内设三祖牌位,高是一尺,形如石碑,上书“×神主之位”,背面写生日忌辰。神主碑用黑墨写成,
一、母族亲戚称谓 母亲之父,书面称外祖父,也有称外王父的,当面称外爷、外公,有的地方称舅爸爷、舅家爷。 母亲之母,书面称外祖母,也有称外王母的,当面称外婆、姥姥,有的地方称舅爸婆,舅家婆。 母亲
乔迁好运到 将新房子打扫乾净後,宣纸摊开放在地上,选一颗黄色扁平的石头(或将石头染黄)放在纸中央,上头摆一些米,纸的四个角落摆上其它四谷(麦、豆、稗、粟後两者可用小鸟饲料代替),诚心地希望伟大的黄帝
巫,即巫婆;觋,指神汉。巫觋是一种自称能与鬼神沟通的迷信职业者,亦称为“巫师”。 巫术是原始人的观念和信仰,在它产生的最初阶段是一种集体活动。当时,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人无力战胜自然,相反要依赖
灵魂信仰,来自于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论。其主体是灵魂不灭,永存人间。根据考古挖掘资料判断,这种观念在中国最迟在旧石器晚期就已出现。到了氏族社会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如半坡人小孩的墓葬中,用作棺盖的
预兆类迷信,是占卜术的一种,即根据征兆占卜吉凶。据《西京杂记》记载,早在西汉初年,陆贾就认为“目明(眼跳)得酒食,灯火花得钱财,乾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可见这种迷信的历史十分久远。由于
丧葬禁忌,是指在丧葬过程中,与死者有关系之生者所守之禁忌。由于死亡本身有凶厄不祥的俗信意义,因而人们的心理在整个丧葬过程中处于极度的禁忌状态。民间认为,遵从禁忌是确保丧葬仪式顺利进行而且又可以趋
春节,是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由于春节是旧历一年的开始,旧时人们普遍相信在此期间发生的某些事情,预兆着新的一年问的吉凶休咎。又由于春节时间最长——从除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从而形成了十分繁琐的禁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高尔基说:“在原始人的观念中,神并非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幻想的东西,而是一种用某种劳动工具武装着的十分现实的人物。神是某种手艺能手,人
陕西在古代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仅西安一地就前后有11个封建王朝建都。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史学家、艺术家。明清两代,全省崇拜乡贤的风气甚炽,在各县城中都建有乡贤祠,
旧时虫害严重,有时蝗虫成群飞来,会将大片庄稼顿时吃得罄尽。农民无力抗拒这种自然灾害,只好乞求神灵保佑。他们叩拜的神祗之一是刘猛将军。人们对其来历说法不一,有南宋名将刘铸及弟弟刘锐、宋理宗时的进士刘漫塘
麻姑,女仙名。晋葛洪《神仙传·王远》云:“(麻姑)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散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
首页 上一页 [ 第75页/共107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