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陕西饮食习俗

陕西饮食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4-10-20

“带把肘子”也是大荔一道带有浓郁民俗色彩的地方名菜,公认为是“秦菜”中的上品。当地办红白喜事、春节举家欢聚、宴请亲朋好友时,餐桌上都离不开它。一般红烧肘子都是去骨留肉,唯独此菜与骨同烹,故称。相传古代同州府(今大荔县)有一技艺超群名厨李玉山,其人虽位居下层,但品格甚高。同州州官曾多次派人请其主厨,均被飨以闭门之羹。某次,州官的顶头上司陕西抚台到州里来巡视,州官为了巴结逢迎,竟强行将李玉山拉去制作宴席,并命令李玉山在两个时辰内必须将饭菜做好,否则就要治罪。李玉山只用一个半时辰,就将十八道大菜做好,端了上去。抚台吃到其中一道菜,只见上面盖着几片肘子肉,下面垫的尽是骨头,甚感奇怪,便命州官将李玉山传到宴会厅询问。李玉山说:“回禀抚台大人,我听说州老爷不但喜欢吃肉,也喜欢啃骨,因此我特意做了这带把肘子。”抚台是个清官,听了厨师的话,领悟了其中的含义,当即赏李玉山银子十两。第三天抚台又微服私访,查明了州官敲骨吸髓、残害百姓的罪行。回去后,当即下令将州官撤职查办。人们为了表彰李玉山与贪官污吏作斗争的功绩。就将这道菜世世代代传了下来。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进,现在的“带把肘子”形状如蒲团,颜色如枣红,味道扑鼻香,深受食客的欢迎。

在关中和陕南一些地方,长期流行的“枸杞炖银耳”,是陕西很古老的一道传统汤菜,它是由枸杞和银耳两味名贵中药煨炖而成。其色红白相间,其味香甜可口,具有润肺补肾、生津益气的功能。相传此菜源于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他辅佐刘邦兴汉灭楚,取得了天下,但他目睹许多功臣因遭到汉高祖的猜忌而不得善终。为保全性命和名节,他急流勇退,辞官隐居在留坝深山之中,常以当地所产的银耳清炖为食,以示洁身自好。到了唐代,这道菜又有了发展。唐初房玄龄和杜如晦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扫灭群雄,统一了天下,他俩为官清廉,敢于为民请命,是唐代著名的宰相,人们为了表彰他俩的高风亮节,便以菜寓意,在雪白的银耳中加入了血红的枸杞,以象征他们的“清白”与“赤诚”。后来经过长期流传,此菜又有了改进,人们在枸杞银耳中又加进了冰糖、白糖、蛋清等,其味更加香甜。

地处渭北高原的乾县,有一种风味十足的“乾州鸡面”,品味皆优,制作方法很独特,它名虽为“面”,实为不可多得的美馔。其起源据传与唐代女皇武则天有关。永淳二年(683)唐高宗李治病逝,武则天亲自主持修建陵墓,当时用“八卦图”测定方向,将墓址选在奉天县城北6公里处的梁山上,其方位为“八卦”中的“乾”,就将所筑之陵定为乾陵,奉天县也随之改为乾州,后又改为乾县。在筑陵过程中,武则天率领文武大臣驾幸陵地巡视,问及当地民间招待客人的最佳食品时,陪侍在侧的地方官答日“涎水面”。但厨师们认为涎水面虽然好吃,用来招待当朝皇帝却不够典雅,因此便别出心裁地烹制成一种形似面条而滋味鲜美的菜肴。武则天吃后大加赞赏,并赐以“乾州鸡面”的美名,其制作技艺也随之传人民间,据说现在的鸡面仍与当年的味道毫无二致。制作方法是选用嫩公鸡的鸡脯肉,剁成肉茸,案板上撒一层干淀粉,放一层鸡肉茸,用圆木棒边擀边撒干淀粉,把肉茸擀成极薄的片,切成韭菜叶似的条,入滚水锅里焯后捞出,在清水里浸凉,再捞人碗内,浇白肉汤少许,上笼蒸20分钟取出,浇上用白肉汤、熟猪肉丝、木耳等制成的臊子即可食用。其肉甚嫩,其汤甚鲜,筋韧可口,十分好吃。

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畜牧业较发达,当地饲养一种“站羊”,肉质格外丰腴肥美,称之为“站羊肉”。一般的羊都是在岩畔山峁上逐水草放牧的,而站羊则是把羊拴在桩上让其站着吃草,这样饲养的羊活动量小,容易长肉上膘。当地人常用芳草“百里香”喂站羊,这种草喂的羊肉嫩味香,用它烹制的“站羊席”是当地待客的上乘佳肴。

榆林地区有著名的“豆腐宴”。榆林水质甚佳,出产的豆腐具有白、洁、细、绵、嫩、坚、虚、香等特点。据《榆林县志》记载,当年清康熙皇帝西征途经榆林时,吃了当地的菠菜烩豆腐,曾高兴地称之为“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其中第一句就是对榆林豆腐的赞誉。用榆林豆腐作主料,可以烹制出“八宝箱”、“酿双鱼”等数十道菜的“榆林豆腐宴”。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